2.土壤選擇和挖溝
種植山藥應選擇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輕壤土,避開鹽堿地和粘土地,土壤結構要均勻,至少在1 ~ 1.2m土層中不能有粘土、土砂等夾層。否則會影響塊莖的外觀和質量。挖溝應在冬春淡季進行,采用等行距100cm或60 ~ 80 cm的行距。溝槽深度應達到L00 ~ 120 cm,有條件的可采用機械挖溝。
3.幼苗的準備
備苗方法有三種:壹種是用山藥頭,取塊莖芽段,長約20 ~ 40cm;二是用山藥將塊莖按8 ~ LOCM切段;第三是用山藥賴吉。最好選擇良吉的幼苗,其次是種植1-2年的山藥頭,3年以上的不能用。用山藥塊莖作種苗是壹種先進的栽培方法,既能解決山藥塊莖數量不足、產量高的問題,又能防止品種退化。山藥切塊。壹般在種植時,扡插種植,用300倍多菌靈液浸泡1-2分鐘,然後晾幹播種。細毛長山藥、二毛山藥可提前30天切段,兩端切口處貼草木灰、石灰,減少病菌感染。
4、整畦,灌溉水分
將山藥溝挖出來的土分層搗碎,去掉磚塊和石頭,然後回填,使溝低於地表的位置,只留下耕層中成熟的土壤,用於種植時覆土。壟溝完成後,灌溉前要整平,水下浸潤後才能種植。
5.種植方法
山藥的種植因當地的氣候條件而異。壹般要求地表5cm地面溫度穩定在9 ~ 10℃以上。有條件的也可以用地膜覆蓋。壹般方法如下:山藥溝淹水後,將幼苗橫放在事先準備好的10厘米深的深溝中央,間距25厘米左右,密度4000-4500株/667平方米,然後覆土5厘米,山藥兩側施肥20厘米。壹般施土雜肥3000公斤/667平方米以上,尿素10-15公斤/667平方米,硫酸鉀40-50公斤/667平方米,過磷酸鈣60-75公斤/667平方米。施肥後,土壤覆蓋5厘米,形成壹個小壟。
6科學管理
6.1,架空栽培
山藥出苗幾天後不能直立生長,需要壹個支架來支撐藤蔓。壹般最好用2m左右的小桿作為支撐。
6.2、水、排水
山藥喜歡晴天,空氣濕度低,土壤溫度高,壹生需要澆水5-7次。在給腳底澆水的情況下,壹般在幼苗基本盛開時澆第壹次水,以促進幼苗出苗和生根。第二水早比晚好,第壹水幹了再澆。以後根據降雨情況,每15天澆水1次。雨季,每次強降雨後,應及時排出積水,以降低地溫,補充土壤空氣,防止病害和幼苗死亡。
6.3、施肥
山藥需要大量的肥料。壹般山藥產量2000-2500 kg/667平方米,需要純Nllkg、P2058kg、K209kg,比例為1.5: 1。O: 1.2。根據相關研究資料,氮、磷、鉀配比為1.5: 1.0: 3.0時產量最高。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花期可追肥1次,此時即將進入塊莖膨大期,追肥可結合澆水施尿素15kg,硫酸鉀15-。
6.4、中耕除草
山藥在苗期發芽時,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出苗,應立即松土破碎。每次澆水、降水後,要進行淺耕,保持土壤良好的滲透性,促進塊莖膨大。在嚴格的山藥生產過程中要及時除草。出苗前,乙草胺可用於土壤封閉除草。出苗前可用蓋草能或魏拔控制雜草。
6.5、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是褐斑病和炭疽病。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防治方法主要是避開行間高溫,註意排水,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次。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藤蔓。防治方法為輪作,及時消除病殘,發病初期噴施50%甲基硫菌靈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
主要害蟲為山藥葉蜂,主要吃葉肉,吃葉成網,減產嚴重。防治方法是噴灑高效低毒的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如姚笛、百樹德)。
6.6.收獲
山藥的莖葉遇霜會枯死。壹般來說,正常的收獲期是在第壹個霜降節前後,禮義的收獲期壹般比塊莖的收獲期早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