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華鱘有什麽保護意義?

中華鱘有什麽保護意義?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同宗祖先古刺魚的後代,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中華鱘在分類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進化的重要參考。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水浸泡、海退等地球變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不可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保護和拯救這壹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開發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具有深遠的意義。從中可以看出壹些生物進化的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

中華鱘是壹種溯河洄遊魚類,壹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在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逆流而上數千公裏到達長江上遊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壹旦遭到破壞,就不容易恢復。水土流失、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農藥殘留造成的水汙染;來自航運業和嚴重過度捕撈的威脅;特別是葛洲壩的截流阻斷了洄遊通道,而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遊,因此不再存在阻斷中華鱘洄遊通道的問題。但每年5438年6月+10月三峽工程蓄水,較自然下泄會減少下泄量,可能會幹擾葛洲壩工程下遊中華鱘的棲息和產卵活動。導致長江中華鱘數量銳減,中華鱘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壹億多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古魚不多。如果不采取堅決的保護措施。50年內,中華鱘很可能會滅絕。

中華鱘險惡的生存環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長江中華鱘已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並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壹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魚類紅皮書》中,它被列為易危物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荊州、宜昌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和葛洲壩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並進行了壹系列艱苦的工作。[6]目前人工授精已成功繁育幼鱘,增殖放流效果顯著。為了保護這種珍貴的動物,許多同步的措施正在被采取。

當前中華鱘保護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第壹,葛洲壩截流後出生和放流的中華鱘數量很少。

其次,目前中華鱘放流的規模和規格太小,中華鱘增殖放流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再次,壹旦三峽大壩斷流,葛洲壩壩下產卵場水位下降,可能對中華鱘造成致命威脅。

為了保護魚中珍品和這塊活化石,有關方面正在采取積極的搶救措施。1981長江葛洲壩截流以來,農業部采取果斷措施保護中華鱘,加強監管:

(1)全河禁止捕撈和限制捕撈科研用魚,中華鱘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國家先後投資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建立沿江漁政站,幫助漁民轉產轉業。1983全面禁止捕撈中華鱘,嚴格限制用於科研的魚類;1988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中華鱘被列入國家壹級保護名錄。嚴格執行全河禁漁令,從而保護親鱘和幼魚的洄遊,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種群。

(2)開展中華鱘科學研究,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983年,由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省水產局、宜昌市水產研究所組成的中華鱘人工繁殖協作組在葛洲壩下人工孵化中華鱘成功,不久開始增殖放流中華鱘苗到長江。據統計,1983-1998年,各種規格的中華鱘苗種放流近600萬尾。1999 65438+2月65438+10萬尾10 cm以上的大型中華鱘苗放流,超過15年同規格中華鱘苗總數。

(3)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集中全社會力量保護中華鱘。在沿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社會保護中華鱘的意識日益增強。沿江漁民誤捕中華鱘後可以自覺放生,發現不法分子偷捕可以舉報。市場上經營利用中華鱘的行為已經消失。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由於中華鱘的全面保護,延緩了中華鱘資源的衰退,上遊產卵親體基本得到保存,為中華鱘的自然繁殖、研究、增殖和放流奠定了基礎,中華鱘種類數量開始上升。

長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如果今後能加大投入,完善科研生產設施,我國鱘魚漁業發展前景廣闊。以下是進壹步保護中華鱘的建議:

壹是建立國家鱘魚保護區,加強管理。

二是排放規模要大,排放規格要提高。

第三,下大力氣搞科研,努力實現全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