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由來已久,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就壹直在興起。在古代,“蠟”意味著犧牲。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有共同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習慣,並將這種綜合祭祀稱為“合祀”。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壹種淳樸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妳要感謝神靈壹年四季都有豐足的糧食和農業!於是我選擇了臘月初八煮壹鍋“臘八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祝願來年有更大的收獲。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在臘八節的傳承過程中,還有壹個傳說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吃了牧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壹棵菩提樹下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會在臘月初八念經吃粥,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無論如何,人們吃臘八粥來慶祝豐收。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農業的豐收,因為它是壹種用各種米(糯米、黃米、白米、高粱米等)混合而成的粥。),各種豆類(黃豆,豆角,豇豆等。)、各種幹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龍眼肉等。),豆腐和肉。關中地區和附近壹些地區的人們非常重視“臘八節”。但是,縣、鄉、村之間各有側重。富平縣的農民喜歡在這壹天釀酒,稱為“拉窖”;長安縣的古老習俗是在這壹天將肉糜澆煮在花木上,稱為“永不歇息”;在贛縣、禮泉地區,重要的是臘八節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地區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加上油和鹽做壹個臘八燜飯;在銅川地區的農村,這壹天還流傳著少男少女剃頭理發的習俗。所有這些東西都有不同的味道。
臘月初八,中國人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來自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數獨國王的兒子。他看到眾生身心俱苦,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放棄皇位出家。苦行六年,臘月初八菩提樹下成佛。這六年苦行,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留念。“臘八”成了“成佛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佛寺都舉行佛浴會,誦經,並模仿釋迦牟尼出家前壹位牧民供奉乳糜的傳說,煮香谷果粥供奉佛祖,稱為“臘八粥”。臘八粥被贈送給弟子和善良的男女,以後成為民間的習俗。據說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會沿街捧著施舍的碗,把收集來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傳說吃了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南宋陸遊的詩說:“今日佛粥多互利,對面是江村存新。”據說杭州名寺天寧寺有壹座存放剩飯的“米棧樓”。平時寺裏的和尚每天把剩菜曬幹,積攢壹年的余糧,在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給信眾吃。它被稱為“福壽粥”和“福德粥”,這意味著他們吃了它們後可以增加他們的幸福和長壽。可見當時的僧人對美食之德的珍視。
肉類是指將肉類腌制後烘烤(或在陽光下暴曬)而成的加工品。臘肉防腐能力強,可以延長儲存時間,增加獨特風味,這是與臘肉的主要區別。過去臘肉是臘月(65438+2月)加工的,所以叫臘肉。
臘肉是四川、陜西、湖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區的特產,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王漢寧,戰敗,南下巴中。路過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他。還傳說清朝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後隨光緒皇帝避難xi安,陜南地方官員進貢臘肉禦用。慈禧吃了之後贊不絕口。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由來已久,而且具有普遍性。每年12月,也就是“小雪”和“立春”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殺豬宰羊。除了足夠過年吃的鮮肉,其余都是用鮮鹽腌制,配以壹定比例的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7 ~ 15天後,用棕櫚葉繩掛起來,滴幹水,做成。選擇柏樹枝、甘蔗皮、香椿皮或柴火慢熏慢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或掛在燒柴火的竈頂上,或掛在燒柴火的烘爐上,用煙火慢慢熏。西域林草豐茂,幾乎家家燒柴做飯或取暖,這是熏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裏人也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十二月,都要挑市場上最好的白豬肉,或肥或瘦,買壹些,像往常壹樣在家裏腌制,抽幾片臘肉,嘗嘗臘肉。家裏不燒柴,就找農村的親戚朋友抽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