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尋路

尋路

北京望京soho旁,阜安西路和阜榮街兩條超過50米寬的道路相交。身在北京的渺小感,或許就是壹次又壹次通過這樣的路口時積累起來的。

如果妳去過北京地鐵九龍山站上蓋的商場—— 合生匯 ,相信妳壹定對跨B1、B2兩層的“21街區”印象頗深 (沒去過的,強烈推薦妳去壹下) 。除了這裏匯集了近百家 美食 ,它吸引人的點還在於,它的尺度非常適宜步行,店與店間的過道不到2米寬,“金角”“銀邊”也很多, 每轉個彎都有新的驚喜 。這不禁讓人想到海峽對岸曾吸引無數陸客的夜市們。

21街區內景。圖:小紅書,侵刪

而“21街區”外的商場其他地方,尺度則明顯更大,店與店之間的過道至少有三五米寬,加上提升通透感的跨層中庭、明亮的光線,很難像在“21街區”裏面那樣有食欲、有樂趣,但還算有逛頭。

再走出商場到戶外,兩條規劃寬度近百米的道路相交於此,高峰時人車爭道,很少有人願意在路邊多做停留。

三種不同的尺度裏,藏著什麽密碼?

常有人說,我們這代人是天生的“互聯網人”,生活習慣、思維習慣都是互聯網化的。其實我們這代人天生還是 汽車 時代 的,我們所見到的城市,無論大小,都天然為車而生。當我們見到壹條三五米寬的窄路,如果不是小區、大院的內部道路,則壹定會認為這是在城中村,或專門打造的 歷史 街區。

拆遷前的杭州望江門直街,作者攝於2010年

實際上,最“好逛”的街道,恰恰是這些小路,而且是多姿多彩、功能豐富的小路。比如從地鐵站到妳家有2條路,壹條近而直但全程路邊都是荒地,另壹邊是公路;而另壹條稍遠,卻布滿小店、回環曲折,妳壹定在下班時有很大的概率選擇後者。

除了“好逛”這種愉悅體驗,尺度適當的街道在城市中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可以說是影響了壹代人的城市規劃著作。這本批判當時美國城市建設的書,60年後依然在大洋彼岸散發著旺盛的生命力 (後面的文章還會細說) 。在她看來,街道絕不只是城市規劃中可以量化的壹個元素,也不只是連接兩地的路,而是壹座城市的 臉面和“器官”

而對於置身其中的個體,就像她在書中說的:當壹個孩子走進 社會 ,第壹步就是邁出家門、走上街道。如果街道是友好和安全的,他就會對 社會 產生 健康 的心態;如果這個 社會 是亂糟糟的、擁擠的、汙染的甚至無立足之地的,那麽他對這個 社會 也不會友好。

雅各布斯認為,城市的本質在於多種功能、人流的 混合 ,這種混合,能產生使1+1>2的 多樣性(Diversity) ,是城市之所以區別於村鎮,能產生更多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基礎條件。而多樣性的 來源 ,便是 尺度和密度適當的街道 ,這樣的街道才能使居民間產生社交,從而形成組織和文化認同;同時使每壹個微小的市場主體得以存活,形成更大的集聚效應。

這種觀點可以說與當時西方主流城市規劃理論迥異:以霍華德為首的“花園城市”和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雖然具體方案不同,但都認為城市功能集中在壹個或幾個街區是壹種 “混亂” ,大城市的暴力與醜陋都源於此。比如霍華德提出,應該把市中心承擔的城市功能疏解到城市外圍,建立自給自足的小城,並與老城以田野相隔;新建的小城,不同功能應該分別在各自的地塊,規模大小經過精確測算,與住宅區隔開。

如果說當時的主流理論是“ 拆舊建新 ”,那麽雅各布斯的理念則是“ 有機更新 ”:她找到了城市之所以為城市的內在規律, 把人當人 ;而主流理論的本質,是 對人性的割裂和對人的量化 。因此,街道應該有宜人的尺度,這才是城市發揮功能的基礎。

在雅各布斯看來,主流的理論“除了 謊言 ,什麽也沒有說”,無異於毀掉城市,完全無視城市到底是如何運轉的。而正是這樣的理論,成為了影響幾代人的正統理論源流。

顯然,這種理論也影響到了中國,並且直到如今也依然深刻改變著中國城市的尺度與格局。

今年,是《死與生》壹書首發60周年。在譯林出版社的60周年紀念版上,北大教授俞孔堅受邀為這壹版本作序。他慨然陳詞:

是的,我們的街道變寬,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車。

北京望京新城小區內部的兩層立體停車樓。縱使有這樣的設施,車依然難停。

汽車 ,壹度被視為家境殷實、 社會 繁榮的標誌,有車有房,至今是衡量壹個家庭財富的“硬杠杠”。

1939年的世博會 (是的,妳沒看錯,是80年前的世博會) ,通用 汽車 的展臺上,壹幅烏托邦式的場景展示在美國和全世界的參觀者面前:壹幢小樓被精心修剪的草坪包圍,從車流稀疏的高速公路上分出壹條私家小路,舒適的私家車正朝著自家的小院駛來。

這個場景,當時和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被認為是“美國夢”的最新詮釋,在通用等 汽車 廠家的裹挾下,車輪上的家庭越來越多。生活、商業、 社會 ,甚至國際局勢,都圍繞 汽車 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這些變化,近幾十年在中國 飛速復刻

最近在小紅書上爆紅的山姆,其實就是 汽車 時代的標誌性產物——商業與居住分離,人們每周駕車到高速路旁的購物中心采購壹周的食物。所以,山姆的包裝才都那麽大。

國內某山姆外巨大的停車場,與美國本土並無二致

北京望京利星行中心,在設計之初就把機動車交通嵌入園區,各個入口均可駕車直達,“把車停在工位下”成為現實

早年間,我們沒有想到 汽車 可以如此迅速地武裝到每個家庭,單純認為只要把馬路修寬壹些, 汽車 就能開得起來、有地方停,但事與願違: 壹方面 ,單純強調功能分區、無視多樣性的城市規劃理念,滋生了大量本可以沒有的出行需求,步行和非機動車變得愈發不經濟;而 另壹方面 , 汽車 的價格這些年來遠遠沒有“跑贏”通脹,事實上是在降價的。於是, 車多--修路--買車的死結 越系越死,路也變得越來越寬,步行的空間不斷被擠壓,城市不斷被割裂。

壹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京通快速路南北兩側的巨大“鴻溝”。從四惠橋到八裏橋10公裏的京通快速路,能跨越南北的道路掰著手指就能數的過來,導致南北發展差異巨大。壹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傳媒大學的壹片宿舍區在路南,而校區主體在路北,回去上課要跨過京通快速路上方的百米天橋。這片宿舍區還擁有壹個單獨的名字—— “梆子井”

在梆子井北側天橋遠望京通快速路

除了 汽車 ,壹些地方盲目貪大、圖氣派的 形式主義作風 ,也助長了寬馬路的風靡。

其實最近,我也觀察到了北京在城市中復興步行和騎行的巨大努力。比如,建設回龍觀~上地的自行車專用路;更加清晰地施畫非機動車的地面標誌,在復雜的路口、橋區增強騎行路線的連續性;拓寬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壓縮機動車道,等等。

望京壹個路口中央新設置的過街安全島

更清晰的自行車標識

北二環小街橋西北角的行人等候區、非機動車導向帶

望京北路人行道上的自行車停放區,由於離小區入口和周邊商鋪較遠,利用率低

不過,這樣的改變似乎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汽車 主導的現狀。壹方面是 汽車 時代的尺度已然形成,建築和設施還“剛到盛年”,從街區層面恢復“21街區”那樣的尺度,需要觸動的利益也太多;而另壹方面,來自內部的不同聲音,也使壹些措施舉步維艱,甚至出現了“兩條腿扯著走路”的尷尬境地。

然而,這些起碼可以給所有的步行者和騎行者壹個明確的信號:我的路權開始被重視了, 這個世界終究是我們的天下,而非 汽車

妳步行或騎車時,在街道上有哪些遭遇?

妳覺得北京的道路尺度友好嗎?

在其他城市,妳有哪些值得壹扯的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