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饅頭回縮起皺的真正原因還是制作問題,壹般與食材選擇、用料配比、揉面程度,以及溫度與濕度的控制等因素有關。
壹是食材配比不合適。面粉質量不好會導致整鍋饅頭都不成功,解決辦法只有換質量好的面粉。壹般選中筋粉、高效酵母(也可加泡打粉,更可以用老面兌堿法)和溫水。
面粉酵母水的配比為100:1:50。具體的溫水把酵面激活,然後慢慢倒入面粉中,拌勻和成面團,中間分兩三次揉,每間隔十來分鐘揉15分鐘,使其達到手光面光盆光的“三光”狀態。
二是發酵溫濕度控制不好。面沒有發酵好,饅頭自然就會回縮起皺,這種情況壹般也會導致整鍋饅頭回縮。
解決辦法就是下次要把面發酵到位,壹般溫度控制在40度以內,濕度為75(有經驗的手摸下就知道,也可以買個溫濕度計可以具體量),壹般要達到要求達到原面團的2倍大,但也不能發過了。
三是面團沒有揉到位。在以面食為主的西北地區就有“打出來的婆姨,揉出來的面”壹說,可見揉面的重要性。我的經驗是手工揉面不低於500下,合格標準是要揉到面團內部沒氣泡,外表光滑有點粘手就是濕濕有手的感覺,切面不見氣泡空洞。這是個力氣活,是饅頭能否成功最為關鍵的壹步。
四是二次餳發不到位。這是造成饅頭回縮起皺最重要的原因之壹。做好饅頭放在溫度和濕度都達要求處進行二發,其標準很重要,發的不足是死面,發過容易湖化就是所謂的塌陷。要求饅頭明顯增大變輕為標準,壹般餳發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
五是上層屜布滴水所到。上層籠屜滴下水滴導致下層籠屜饅頭點狀回縮。有人習慣將上層籠屜放到已擺滿饅頭的下層籠屜上再鋪沾滿水的屜布,這樣上層屜布中的水會滴到下層籠屜的饅頭上,造成下層饅頭出現點狀回縮。
解決辦法就是上層籠屜壹定要在其他地方鋪好屜布、擺好饅頭後再擱到鍋上或下層籠屜上。
六是蒸屜饅頭擺的過滿。饅頭在鍋內膨脹後,堵塞了蒸汽通路,壹般會導致上層蒸屜中的饅頭不熟或回縮起皺。解決辦法就是饅頭擺的稀壹些,確保蒸汽正常流通。
七是蒸制時間控制不好。根據饅頭大小,家庭蒸制饅頭時間壹般在上汽後15-25分鐘之間,過長、過短都不好。
八是缺少“虛蒸”環節。時間到後不要著急取出,特別是蒸制時間比較短的饅頭,關火後壹定要在鍋內擱置3-5分鐘(也叫虛蒸),此時要把門窗關好,再打開鍋蓋。
這個也是蒸饅頭時回縮起皺的最重要的壹個原因。大部分人可能其它環節都做對了,就是這壹個問題沒有註意而導致出現回縮起皺的現象。其中的原理是由於熱脹冷縮,當熱饅頭突然遇到冷空氣時,而出現的回縮起皺。
擴展資料
第壹個就是面粉質量和比例
在和面的時候應該選用高質量壹些的面粉,接下來要註意的就是面粉,酵母和水的比例,這個也很重要。面粉,酵母,水的比例為100:1:50
第二個就是發酵的問題了?
大家平時在發酵面粉的時候,達到原來的兩倍大左右就可以了,不用發得特別的厲害,不然的話會讓饅頭回縮起皺的。發酵的溫度,大概在四十度左右就可以。
第三個揉面團
揉面團也是很關鍵的壹步,要揉到面團光滑,不粘手,然後最簡單的壹步,就是用刀切開,發現裏面沒有氣泡,就說明面揉得到位了。揉的面團兒越好,蒸出來的饅頭才會松軟。
第四個就是二次醒發
把揉好的面團切成劑子,然後揉成饅頭的形狀放在壹邊,大約醒發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時間不能太長,太長的話會讓饅頭形成塌陷。時間太短,蒸出來的饅頭也不會達到松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