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建壹個水池。在有壹定水源、土壤堅實、陽光充足的地方建養殖池。養殖池塘有三種類型:泥地面、水泥地面和泥結構周圍砌磚。對於較大的農場,水泥池塘是最好的。面積可為10-15平方米,深度為0.8-1米。池塘的池壁上設置了壹個小洞穴,池塘上覆蓋了30厘米的淤泥,方便鰻魚打洞休息。儲水10-15cm。進出水口設在水面,用聚乙烯細網防止逃逸。池塘的壹半水面種植了箭頭或浮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作為鰻魚潛伏防暑的遮蔭。黃鱔養殖池池壁高出水面至少30厘米,防止雨水沖刷時黃鱔逃逸。
第二,放養。4-8月是鰻魚的產卵季節,5-6月是旺季。黃鱔在產卵期,在黃鱔生活的地方尋找魚卵,用紗布撈起受精卵或幼苗,然後將魚卵放入小池塘或瓦罐中孵化、育苗。用蛋黃、肉末和糠餅粉餵養幼苗。當當年或次年尾重達到20克時,可放入大池塘養殖成魚。另外,也可以在市場上買幼魚放入池中,這樣周轉更快。早春是放鰻的最佳時間,可以養到10月,大鰻超過150克,小鰻在100克左右。鰻魚的大小要保持在每公斤30-40條。禁止將大小鰻魚混放,以免互相殘殺或吞食。每平方米可養1-2.5斤。鰻魚具有很強的自交配和繁殖能力。第壹次放養後壹般不需要投放魚苗,但壹定要加強保護和管理。
第三,餵養。黃鱔喜歡吃活的,非常貪吃。黃鱔、蚯蚓、貽貝等的人工飼養。都是很好的飼料,還可以用燈光把飛蟲引誘到池子裏,或者用豬血做飼料誘導蒼蠅產卵生蛆。蚯蚓最好,每7-8條蚯蚓可增加鰻魚肉1g。黃鱔對食物有嚴格的選擇性,長時間投餵壹種食物後,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其進食習慣。所以在更換飼料品種時,前2-3天壹定不要餵,這樣它們就不會因為饑餓而選擇食物,吃新的餌料。黃鱔習慣白天睡覺,晚上外出。所以每天下午4-5點或晚上天黑前投餌為宜,以後每天早投餌。經過壹段時間的餌料訓練,每天早上9點或者下午2點就可以給食物了。隔天餵食也可以用來增加它的食量。餌料可放在木架或聚乙烯網制成的餌料臺上,投餌地點固定,投餌量為魚體重的6-7%。投餵後第二天要換淡水,保持水質新鮮,溶解氧含量高。
第四,管理。黃鱔生長十分緩慢,適宜水溫為15-28℃。水溫低於15℃時會影響黃鱔的攝食,低於10℃時會完全停止攝食,進入冬眠。當水溫超過28℃時,黃鱔的攝食量也會減少,應采取措施降低水溫。黃鱔從春季到冬季處於生長高峰期,必須加強管理,足量定量投餵,以加速黃鱔的生長。吃剩的餌料要及時清除。入冬前壹定要餵飽。入冬後,池塘的水必須排幹,並用稻草覆蓋,厚度要以鰻魚不會窒息而死為準,以保護池塘房間,防止鰻魚因低溫而凍死。春天後及時補充水分。
5.疾病。天敵控制。在黃鱔的生長期,尤其是新放養的魚苗和黃鱔的繁殖季節,壹定不能讓鴨子在池中捕食。夏天,有時因為溫度過高,黃鱔會中暑昏迷。此時應換涼水或陰涼處降溫,再餵新鮮的蚌肉。黃鱔的主要病害是梅花斑病,其癥狀是黃鱔背部出現黃豆粒大小的黃色圓斑。治療:可以定期在水池中養壹些蟾蜍(蟾蜍),因為蟾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可以降低發病率。如發現病害,可用繩子將剝好的蟾蜍頭部綁好,在池中來回拖動幾次,可在1-2天內去除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