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鯧是壹種暖水性中上層魚類,體型大,食量大,消化快,攝食兇猛。它生長迅速。從配種開始3-6個月即可達到400-600 g的市場標準。根據金鯧魚生長速度快,養殖戶可以選擇在6月、7月和8月增加投餵量。鯧魚的人工養殖主要包括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
網箱養殖
壹、海域選擇和網箱準備
養殖蛋形鯧魚的網箱應選擇在有壹定防風屏障或風浪相對較小、水流順暢、換水充分、內港有淡水和汙染源、水質環境相對穩定的海域。水深壹般要求在10 m ~ 15 m(退潮後)。如果是深水網箱,可以設置在水深20 m以上的海域,壹般最低潮時網箱底部到海底的距離至少要2m。為保證養殖成功,養殖區水質應滿足以下條件:鹽度20 ‰ ~ 30 ‰,水溫18℃ ~ 32℃,pH 7 ~ 9,透明度8 m ~ 15 m,溶解氧5 mg/L以上。
通常,用於養殖蛋形鯧魚的籠子由聚乙烯制成的網絲制成。網目尺寸2.5 ~ 3.0 cm,網箱規格可根據魚苗大小和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從3m× 3m× 4m到4m× 4m× 4m不等。隨著深海網箱的推廣應用,已經證明卵形鯧魚也適合這種網箱養殖。因此,在深海地區,可以使用直徑超過20米的高強度聚乙烯(PE)制成的深水網箱進行養殖。根據網箱的大小和潮流、風浪的不同情況,單個網箱可以固定在單點,也可以多個網箱組成網排,多個網箱組成的網排要保持適當的間距,壹般在3米以上,以保證水流暢通。
第二,魚種的放養
金鯧的繁殖時間為每年的4-5月,放養規格為2-3厘米。當水溫上升並穩定在18℃以上時,是魚類放歸的合適時機。卵形鯧鲹的放養密度應根據海域水質環境條件、養殖技術和日常管理水平、餌料來源、產量和規格等靈活掌握。壹般來說,如果想提早收獲,體長10 cm左右的魚苗可以放在每立方米40 ~ 50尾的水體中。如果不急著收割,可以適當增加養殖密度。放養前對魚苗進行消毒,殺死致病菌和寄生蟲;放養後,要加強魚苗的前期營養,強化魚苗,增強其抗應激能力。
三。飼養和管理
1,飼料餵養
蛋形鯧魚是壹種食肉魚。以前主要是用絞碎的新鮮雜魚餵養,現在也可以全程用配合飼料餵養,養殖效果很好。在金鯧的網箱養殖中,高檔海魚膨化配合飼料被廣泛用於養殖。
金鯧魚食量大,消化快。在人工餵養的情況下,餵食後不會停留很久,如果再餵它喜歡的食物,它還是會激烈競爭。因此,在水溫適合其生長的6、7、8月份,日投餌量可控制在魚體重的20%以上,水溫較低的其他月份可適當減少投餌量。壹些養殖戶為了讓它們快速生長,縮短生長周期,在高溫季節通過增加餵食次數,將日餵食量提高到體重的40%。
2.日常管理
網箱養殖的日常管理要做到“五勤壹精”,即勤觀察、勤檢查、勤檢測、勤洗箱和勤防病、耐心細致的投餵,防止大風、汙染、人為等事故的發生。要經常巡視養殖的卵形鯧魚,註意魚群活動、水色、水質。壹般每天早晚各測壹次水溫和氣溫,每周測兩次PH值1次和透明度。每隔15 ~ 20天對蛋形鯧魚的體長、體重進行取樣測量,了解其生長速度和規律,以確定餌料投餵量,同時檢查蛋形鯧魚有無疾病。
在網箱養殖中,清潔和更換網箱是非常重要的。海水浸泡壹定時間的網箱系統或多或少會附著藤壺、牡蠣等貝類和各種藻類,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水的暢通和水體的交換,從而影響蛋形鯧魚的生長,加重網箱系統的下沈力。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根據附著生物量和魚類養殖情況更換和清洗網具。壹般情況下,網應每3至6個月更換壹次。換網時,要防止養殖的魚被網角夾住造成抓傷死亡,操作要小心。網箱清洗可采用高壓水槍噴射、淡水浸泡、暴曬等方法。
3.安全生產
在海水網箱養殖蛋形鯧魚的過程中,要經常檢查網箱的安全性。要經常檢查罐籠系統的附件,罐籠是否損壞,各種索骨是否磨損,罐籠系統的固定設施是否牢固堅硬等。如果發現問題,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處理。在災害性天氣發生之前,我們應該覆蓋網;檢查調整錨、樁繩張力,加固吊籠拉繩和固定繩;檢查框架、錨和樁的牢固性;采取措施,如將水產養殖人員和船只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以防止它們。
4.收獲
當年人工孵化的蛋形鯧魚苗壹般在65438±00cm左右放流,培育4 ~ 5個月即可達到400g以上的商品規格。壹般來說,卵形鯧魚在600g/尾以上時市場價格較好,建議此時采收。此外,養殖戶可以根據卵形鯧鲹的生長情況和市場預測,確定開始養殖的時間或放苗的規格,以獲得最大利益。
土壤池塘養殖
第壹,養殖條件
紫泥鎮幹文生態養殖示範區內有3個試驗池塘,大小相同,每個池塘為長方形,面積為12畝,池塘南北向開闊向陽,深度2m,坡比l: 2.5,沈積物6cm-10cm。水源是九龍江港口的水,方便灌溉和排水,可以通過潮汐變化排水。水質新鮮無汙染,pH值7.0-8.2,鹽度範圍5‰-12‰,氨氮含量小於0.5mg/L,亞硝酸鹽含量小於0.1mg/L/L..
二、池塘改造和池塘清洗消毒
暴曬後對冬季幹涸的池塘進行翻耕整平,加固擡高池塘堤岸,維護進排水閘門的滲漏和坍塌,清除過多的淤泥。池塘深度為2.5m,每個池塘都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並在進水口安裝40-50目篩網,防止野生魚類進入。每個水池配有4臺0.75kW水車曝氣器。池塘內建有面積為1畝-1.5畝的臨時池塘。改造後每畝用生石灰100kg制水,然後在幹池中噴灑消毒。
第三,種子的運送和管理
1.播種前15天,水80cm,每畝用10 kg-15 kg的溫水浸泡,然後灑在全塘殺死野生魚卵。每畝施100kg~150kg發酵有機肥。當池水呈黃綠色或褐色時,即可準備魚苗。
2.到5月中旬,水溫達到20℃時,每畝放養2500尾體長2.5厘米-3厘米的蛋形鯧魚苗,魚苗從廈門購買,先放入臨時養殖池進行養殖。每畝混養200尾體長5-6厘米魚卵苗和4000尾體長65438±0.5厘米的對蝦苗,直接放入大塘。放苗時,池水呈褐色,富含天然餌料生物,透明度30cm,鹽度80‰。
3.藤茶魚苗在暫養池中充氣充氧24小時。2天後,餵食浮遊動物或新孵化的鹵蟲無節幼體。1周後,加入魚糜,加入30%的粉狀鰻魚配合飼料,混合揉成小球,放入暫養池中,每口6個。經過20天的培育,蛋形鯧魚長到4cm-5cm,可以打開暫養池,讓魚入池。
四。水產養殖管理
1.飼養管理蛋形鯧魚投餵粗蛋白含量為43%的專用膨化顆粒飼料,混養鯔魚和斑節對蝦不單獨投餵。根據魚的大小選擇不同類型的飼料,前期0#飼料和1#飼料,中後期2#飼料和3#飼料。根據氣候和水質情況靈活調整投餵量。壹般低溫雨天少餵,晴天多餵。水溫20℃左右,每日投餵兩次,每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8%-10%;6-9月水溫25℃-35℃時,蛋形鯧魚攝食旺盛,生長迅速,每天攝食3-4次,日攝食量增加到魚重的15%以上;在炎熱悶熱的天氣,應適度控制餌料量,避免卵形鯧魚過食。投餵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定期添加美國納新(國際)生物營養有限公司的產品“銀黃魏宏VC”或濰坊東方海洋(加拿大薩斯卡徹萬大學)生物技術R&D中心的產品“活化肽”,調節卵形鯧鲹腸道微生態環境,加強腸道吸收功能,提高飼料轉化率,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和抗應激能力的消化吸收,促進魚類。
2.調控水質維持水位,養殖前期逐漸給魚塘加水,每天加5cm-10cm,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cm-40cm,逐漸換水至池水深1.5 m,每2-3天換水20cm-30cm。高溫期間,水位應保持在2m以上,並適當增加換水量和換水次數。在養殖中後期,隨著投餌量的增加,池塘水中積累了大量的殘渣和排泄物,增加了池塘的有機耗氧量。因此,應開啟增氧機,每隔15天施用濰坊東方海洋產品“東方蘑菇王”(氨氮/亞硝酸鹽降解劑)150-200/畝,進行高效降解。穩定PH值,通過營養、場所競爭和分泌類似抗生素的物質抑制真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維持水中有益菌群和浮遊生物的生態平衡;每隔15-20天,將東方海洋產品“底質改良先鋒”撒滿整個池塘,立即繁殖成優勢種群,其改善水質和底質的效果明顯高於常規菌群。增氧成分同時釋放氧氣,增加池底溶解氧,防止缺氧引起浮頭和泛濫。
3.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應至少在早、中、晚三次對池塘進行巡查,觀察蛋形鯧魚的攝食情況,發現蛋形鯧魚出現攝食異常或死魚時,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經常檢查進出水口濾網,清除雜物,如有損壞及時更換,註意水質變化,發現池水變質及時補充新水。培養前期每天開機兩次增氧,中午開機1-2小時,天亮前開機3-5小時;中後期要適當增加啟動時間,雨天和濕熱天要及時啟動,防止卵形鯧鲹缺氧浮頭。蛋形鯧魚有聚水抓水的習性。加水時,進水口附近區域用圍網圍起來,防止蛋形鯧魚在進水口周圍聚集過密而引起缺氧、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