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經常被忽略的豆子,叫做“豬耳朵”。陽臺上種了幾棵樹,壹家人吃不完。

經常被忽略的豆子,叫做“豬耳朵”。陽臺上種了幾棵樹,壹家人吃不完。

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農耕國家。但是以前農業不發達,產量不是很高。此外,中國人口眾多。壹旦發生天災人禍,就會出現糧食不夠吃的現象。

那時候還沒有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很多農產品產量都很低,但是有壹種產量很高的豆類,在糧食不夠的時候也可以當“米”。曾經是“救命糧”!

現在中國糧食產量變高了,雜交水稻的出現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然而,曾經家家戶戶種的“救命豆”,在很多地方已經不種了。其實很好吃。因為長得像豬耳朵,所以叫“豬耳朵豆”。有多少人還記得?

豬耳朵豆的科普

豆子是壹種蔬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它們可以用來做很多菜,很受歡迎。

但菜園裏常見的是細長豆,或者說是豆飽滿、質地厚實的中長豆。

那麽妳聽說過“豬耳朵和豆子”嗎?

豬耳朵豆又名梅子豆、貓耳朵豆等。

它的長度大約是6厘米。在農村很常見,市場上不多。即使有人看到,也不會太在意。

豬耳朵豆怎麽吃

豬毛豆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用肉絲炒,也可以用辣椒炒。天熱的時候,涼著吃也不是不行。

總之它的味道還是很不錯的,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

豬耳朵豆角炒雞蛋營養價值很高。炸的時候可以整只炸或者換刀再炸。

因為有雞蛋味,炒的時候最好加幾滴白醋,味道還是很嫩的。

烹飪前,豆子最好用淡鹽水浸泡10分鐘左右,這樣可以減少農藥殘留,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洗完後別忘了把豆子兩邊的老筋去掉,不然會影響口感。

需要註意的是,吃豬耳朵豆壹定要煮熟炒透,否則含有“皂素”,這也是它經常被忽視,很少有人再種的原因之壹。

蕓豆的價值

豬毛豆營養價值很高,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B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適當吃點豬耳朵豆,可以讓心態平靜。

經常沒有食欲的朋友可以吃壹點豬耳朵和豆子,促進食欲。

但經常腹脹的人,最好不要吃太多豬耳朵豆,因為容易引起身體不適。

在某些方面有點類似香菜。豬耳朵和豆子仔細嗅出壹股清香味。有的人壹聞到就會迫不及待的躲起來,有的人壹聞到就會食欲大增。

購買時,不要全部放在壹個袋子裏。仔細看。如果妳看到壹個裂開的豬耳朵豆角,上面有蟲痕,皮膚有皺紋,妳可以轉身離開。這樣的豆子肯定不會好吃。

喜歡豬耳朵和豆子的朋友其實不用去市場買。家裏種壹棵是個不錯的選擇。豆子熟了,壹家人都吃不完。它們可以放在冰箱裏,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可以說省了不少菜錢。凍豆軟糯,小孩老人嘴不好都可以吃。

豬耳豆種植技術

可能有人會覺得養這麽好吃又受歡迎的豆子壹定很難。

事實上,毛豆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們不僅耐曬、抗旱,而且不生育。種了之後,就可以吃到健康美味的豆子,沒有太多麻煩。

現在這個季節,是種植豬豆的好時機。

方法很簡單。第壹,在院子裏選個地方,可以是墻邊,也可以是其他地方。當然,陽臺種植也不錯,盆栽也可以。選個大點的鍋就行了。

要知道,豬耳朵和豆類植物的攀爬能力都很強。如果是靠墻種的,就順著圍欄爬,否則需要支撐。

豬毛豆結實率高,往往壹棵苗就能蓋滿壹整架。

它長得非常快。種在土裏之後,大約65,438+0個月就會結果。壹個家庭吃飯的速度可能趕不上它成長的速度。隨便種幾棵樹,就夠壹家人吃了,甚至全吃了。

在土壤方面,在種植豬毛豆之前,應該將土壤翻松並平整。

兩坑間距15-20厘米,坑深5-10厘米。每個坑裏放兩顆種子,最後蓋上土,用腳壓實。

澆水方面,豆子種下後要澆水,然後等待發芽。

這個時間會慢壹點,主要是豆籽的殼比較硬。平時註意土壤是否缺水,保持土壤處於濕潤狀態。

壹般7天左右,會有驚喜。種子發芽後,就不用這麽小心了。註意每周澆水,用不了多久豬耳朵豆就會開花結果。

如果發現豬耳朵和豆子滋生蚜蟲,不要慌。及時準備殺蟲劑,定期噴灑,蟲子就會消失。

結束語

現在種植豬毛豆的人已經很少了,因為它的產量很高,壹旦批量種植,很容易造成滯銷現象。

另外它有壹定的毒素,沒有多少人會買。其實以前在農村很常見,家家戶戶都會種。

除了好吃,在以前食物匱乏的關鍵時刻可以當“飯”吃,還能救命。

而且,它的產量很高。如果在院子裏養三五株,或者在陽臺上種幾株,全家人都吃不完。它的觀賞價值也很大,會開出小巧可愛的花朵,能給院子增添不少生機。

豬耳朵豆在春夏秋三季都可以種植,秋季是最繁盛的時候。即使是秋天種的,也很好,深秋收獲也不成問題。

有些人喜歡把不能吃的豆幹曬幹,冬天泡在水裏,或者和肉壹起炒,特別好吃。

如今,豇豆被忽視了。其實是最後壹個不容忽視的豇豆。其實應該推廣到世界上壹些缺糧的國家。如果全世界都種植這種豇豆,將減少世界上幾千甚至幾億人吃不飽的問題。

妳吃過這種豆子嗎?妳見過這種豆子嗎?在妳的家鄉,人們還種植這種“豬耳朵豆”嗎?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