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生活習慣
2.形態特征
3.分布範圍
4.育種技術
5.營養價值
生活習慣
中華鱘是壹種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於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壹些小型或移動緩慢的底棲動物為食,並以海洋魚類為主,其次是甲殼類和軟體動物。
河口中華鱘幼魚主要以底棲魚類為食,如蛇夫魚、蛹、磷蝦、蝰蛇等,壹般在產卵期停止攝食。生活在長江中上遊的早期幼魚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和植物碎屑為食。河口鹹淡水區的幼魚以蝦蟹小魚為食。
《本草綱目》中對它的食性有如下記載:它吃東西,張嘴夾東西,聽它的話,吃東西不喝酒,螃蟹和魚誤食。其實中華鱘是靠口腔膜的伸縮來吸取食物的,食物對象大多是生活在泥面上或者被困在泥渣裏的小動物。中華鱘從海洋到河流的整個洄遊和滯留期基本不吃東西。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賴於進入淡水前其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此,在淡水中,越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越瘦。
遷徙中華鱘是壹種大型洄遊魚類。通常,中華鱘棲息在北至朝鮮西海岸,南至中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在海洋中生活9-18年後,當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它們成群遷徙到長江,到達長江上遊的四川宜賓和金沙江下遊進行繁殖。每年夏秋季節,它們聚集在長江口,逆流而上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帶著幼鱘順流而下,生長在東海和黃海的深水區。然而,長江中壹些水電站的建設,使得這種魚在長江中失去了產卵繁殖的場所,完全阻斷了中華鱘的洄遊路線。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嚴重破壞了長江的生態環境和中華鱘的生態系統。中華鱘洄遊路線長,生存能力低,易受外界傷害。這種物種資源壹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
形態特征
中華鱘有紡錘形的身體,藍灰色或灰褐色的頭和背,灰白色的腹部和灰色的鰭。全身沒有刺,只有少量的硬骨,背部壹排漂亮的骨板,側面兩排漂亮的骨板和五排軟骨椎骨支撐著龐大的身軀。壹般背鰭前有8~16塊骨板,背鰭後有0~3塊,體側有26 ~ 42塊,腹側有8~16塊。頭部呈長三角形狀,後腦勺骨板光滑。
眼睛的前部平坦,呈犁形,上翹。口在頭的腹側面,形成橫裂,口可自由伸縮。上下嘴唇有角質乳頭。四根胡須並列在嘴的前面。眼睛很小。眼睛後面有噴孔。鰓孔較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為短柱狀,細而尖,14~28片,壹般約18片。
分布範圍
中華鱘是現存唯壹壹種穿越北回歸線的鱘魚。它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區和主要河流,從金沙江到中國長江的入海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也偶有出現,其中長江產量較多。但目前只發現了長江中下遊和近海,其他河流都消失了。
中華鱘屬的鱘魚都出現在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統,距今約654.38+0.4億年。中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地層(654.38+0.4億年前)發現鱘魚化石,命名為北票鱘魚。這種鱘魚兩側只有壹行側線鱗,其他體表裸露,與中華鱘有五行鱗不同。
根據1834文獻,中華鱘的模式起源是中國。雖然不是中國的特產,但在中國以模式產地聞名。後來根據當時中國的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
廣泛分布於我國渤海的大連沿海、旅順、遼東灣、遼河。海島,遼寧省北部的黃河和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河、閩江、臺灣省熊吉和珠江水系等。可達長江金沙江下遊;在珠江水系中,可以追溯到西江,北江到達乳源,甚至到達廣西的蔣勛、郁江、柳江。海南省沿海也有出產。在國外,見於韓國的漢江口,日本的麗江和九州西側。
育種技術
水溫
中華鱘是壹種暖水性魚類,適應的水溫範圍很廣。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東臺中華鱘自然保護區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 ~ 37℃,適宜生長的水溫為13 ~ 25℃,最適生長水溫為20 ~ 22℃。親鱘產卵的適宜水溫為17 ~ 24.5℃。魚卵的最適孵化溫度為65438±07 ~ 265438±0℃。入冬後,當水溫降至9 ~ 16℃時,中華鱘進食量少,生長停滯,甚至體重下降。立春前後,水溫逐漸上升到10 ~ 13℃,開始少量進食,生長緩慢。清明節後水溫升至65438±0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 ~ 38℃時,中華鱘無法正常活動。
含氧量:中華鱘對溶解氧要求較高,水中壹般在5 mg/L以上。如果水中溶解氧下降到4 mg/L,中華鱘的食欲就會下降。當溶解氧持續下降到或低於3 mg/L時,中華鱘的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進食,嚴重時導致活動緩慢、昏迷甚至窒息。值得指出的是,溶解氧範圍較大的肥水不宜作為中華鱘仔稚魚培育的水源。
pH值:中華鱘適合生活在PH值為7.0 ~ 8.0的弱堿性水中。當pH值下降時,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增加,酸度增加,溶解氧減少,這對需要更高溶解氧的中華鱘不利。pH值過高時,會增加水中氨氮的毒性作用,對中華鱘養殖也是不利的。
鹽度:中華鱘是壹種廣鹽性魚類,對鹽度的耐受範圍很廣。在自然條件下,它在鹹水和淡水之間移動,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中生長。
光照強度:在垂直遊動階段,魚苗有較強的趨光性。轉向底棲生物後,趨光性消失。光照強度壹般對幼鱘繁殖無明顯影響,但要避免夏季陽光直射造成水溫急劇上升,繁殖池上方應安裝遮光設施。
底料:幼鱘和仔鱘對底料要求高,要求池底光滑無汙染;成年鱘魚對泥沙沒有嚴格要求,只要泥沙就行。
透明度: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遊生物、泥漿和其他懸浮物的數量。仔稚魚繁殖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 ~ 60 cm,及時清除排泄物,加強日常管理。在成年鱘魚的攝食階段,透明度可以控制在30 cm左右,以滿足其要求。
氨氮:氨氮主要由養殖池塘中的有機物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高氨氮的水中,會出現活力下降、生長不良、爛鰓甚至大量死亡等疾病。仔稚鱘氨氮不應超過0.2毫克/升。
當前:中華鱘仔稚魚沒有明顯的溯流而上的習性,更喜歡集中在水口。在面積為3 ~ 10的養殖池塘中,適宜的水流量為10 ~ 20L/min。
流速:中華鱘產卵的平均流速在1.0 ~ 2.0m/s之間,流態非常復雜。壹般在河灣處產卵,有深潭,流場有漩渦和大卵石。
營養價值
中華鱘具有壹系列原始特征,這使得它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之間。)和硬骨魚,而且是硬骨魚類中的原始物種,因此在魚類進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同時,因其體積大,肉蛋鮮美,中藥營養藥用價值高,《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氣,浴血,其鼻肉補虛氣,其籽如赤小豆,食之健康,殺腹中蟲。皮革可以鞣制;魚鰾,被稱為鱅魚的胃,含有豐富的膠質,可用於制作壹流的油漆和藥物。肉吃起來很好吃;脊骨和鼻骨都是極好的佳肴,被稱為鯊魚翅和鱘魚骨,可以延年益壽,滋陰壯陽;體表硬磷形成的骨板是制作工藝品的材料;在分布區,自古以來就是最重要的漁業對象,導致它們被大量捕撈破壞,從而對中華鱘資源造成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