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溫濕度調控:野雞苗特別是7天以內的野雞苗對溫度非常敏感,這是育雛的技術核心,也是成活率高低的關鍵。養殖場、專業戶可采取溫室內籠中平養,用炕道、壁爐燒煤提高溫度,但要註意室內通風換氣,以免雛雞煤氣中毒(最好以坑道燒煤升溫,以免因為停電或升溫不到位而造成巨大損失。)。保溫標準:出殼3天以內的野雞以在保溫箱或保溫室內均勻睡覺為準;1-3天溫度大約保持在37-38度左右。3天後以在箱(室)內自由活動、非常活潑為準。保溫的壹切工作必須以這個標準為中心。如溫度太低,小雞輕則啼叫,重則往熱源下相擠打堆,造成擠壓死亡。如長時間未調整則會拉白痢凍死、病死;如太熱,則遠離熱源,張口呼吸,嚴重時也會造成傷亡。相對而言,溫度太低造成的各種傷亡更為常見。養殖中應牢牢掌握保溫的實際標準,切不可疏忽大意。特別要提出的是,有些資料介紹保溫均以32℃~35℃為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保溫由於季節、晝夜及雛雞的大小不同而不同,硬性規定壹個溫度既不科學,也容易造成失誤,使初學者的註意力集中在溫度計上,而忽略了野雞保溫的實際標準,使不少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應當“看雞施溫”,切勿“看表施溫”,(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以不打堆為準)。溫室內的濕度相對濕度1~10日齡65%~70%,11日齡以後55%~65%。(濕度是幼雛吸收卵黃好壞的關鍵,這點也很重要)。
3、密度:隨日齡變化,其體重、需用水等也會相應變化,應適時調整飼養密度,增加水、食槽數。網箱平養或箱式育雛時密度為:1~10 日齡50~60只/平方米,10~20日齡30~40只/平方米,此後可轉入立體籠( 蛋雉育雛用4層籠),21~42日齡20~30只/平方米,43~60日齡10~20只/平方米。
4、通風換氣及室內環境控制:室內空氣流通不好,氨氣濃度過大,會直接影響雉雞的生長發育,並可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病等疾病的發生。應經常通風換氣,但切忌賊風和穿堂風,避免風直接吹到雛雞身上。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及時清糞、清掃地面,維持適宜的溫度,定期帶雞消毒,及時疏散密度。搞好室內環境是提高雛雉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壹。
5、光照時間控制:雛雉對光照要求不太嚴格,初雛1~7天保持24 小時光照,8~30天保持20~22小時光照,此後,根據雛雉采食情況快轉入自然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