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面介紹下米線,算是個專題介紹啦,,呵呵
壹: 有關米線的背景:
米線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的起源還有壹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過橋米線最初起源於滇南的蒙自縣城。
相傳在城外有壹個南湖,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
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不公有亭臺樓閣,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參天,景色優美幽靜,空氣清新宜人,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有個書生到湖心的小島去讀書備考,但因為埋頭用功,常常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等到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
由於飲食不正常,天長日久,身體日見消瘦,賢妻十分心疼。
後來壹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蓋蓋壹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
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
於是她先把肥雞、童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
,書生也喜歡吃,賢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
後來,書生金榜題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戲說是吃了妻子送的雞湯米線才考中的。
因為他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壹道曲徑小橋,書生便把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 此事壹時傳為美談。
人們紛紛仿照書生妻的做法吃米線,過橋米線從此流傳開來。
經過後人的加工改進,過橋米線越做越好,越傳越遠。
二: 米線的做法:
米線始創於雲南,也就是隸屬於雲南菜。
原 料:
雞脯肉 、豬肚頭、豬腰子、烏魚肉、水發魷魚、油發魚肚、火腿、香菜、蔥頭、凈雞塊各20克 ,水發豆皮、白菜心、碗豆尖、蔥、豆芽菜、蘑菇各50克,米線200克。
制法:
1.把肉料分別切薄片,有味的焯水後漂涼裝盤;
2.其余各料另鍋焯水,漂涼後切段裝盤;
3.香菜、蔥切碎和油辣椒及燙過的米線壹同上桌;
4.雞油燒至7成熱時裝入碗中,倒入燒開的清湯,加調料上桌;
5.食時先將肉片燙至白色,下綠菜稍燙,再下米線,撒少許蔥花、香菜即成
三: 米線原料的制作方法:
將大米倒入木桶,用涼水浸泡半小時,放掉水,控幹,將米碾成面,或用粉碎機將米粉碎成面。
將米面加涼水合成耙。
水、面比例以和好後面耙表面能自然聚成平面為宜,面不成疙瘩,比和元宵面稀壹些。
將和好的耙送入米線壓榨機(舊法手工操作,使用十分笨重、龐大的壓米線器械)。
15分鐘後即成熟米線。
將主線晾24小時,使之回生,用水浸泡散開。
四:米線的吃法:
過橋米線由湯、片和米線、佐料三部分組成。
吃時用大磁碗壹只,先放熟雞油、味精、胡椒面,然後將雞、鴨、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出的湯舀入碗內端上桌備用。
此時滾湯被厚厚的壹層油蓋住不冒氣,但食客千萬不可先喝湯,以免燙傷。
要先把鴿雞磕入碗內,接著把生魚片、生肉片、雞肉、豬肝、腰花、魷魚、海參、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並有筷子輕輕撥動,好讓生肉燙熟。
然後放入香料、叉燒等熟肉,再加入豌豆類、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線,最後加入醬油、辣子油。
吃起來味道特別濃郁鮮美,營養非常豐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贊不絕口。
過橋米線集中地體現了滇菜而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五:米線的特點:
鮮嫩可口,別有風味。
人們常說到雲南不吃過橋米線等於白去壹趟。
過橋米線就是在煨好的雞湯中加入米線和其他食品的壹種獨特的吃法。
初去雲南吃此小吃的人如不向別人請教會鬧出笑活:雞湯是滾燙的,由於表面有壹層雞油,壹點熱氣也沒有,初食者往往誤認為湯並不燙,直接用嘴去喝,這樣很容易燙傷嘴皮。
因此,千萬不能用嘴直接去喝雞湯。
在食用時應先食生片,趁湯是最高溫的時候將生片燙熟。
有人不知其中奧妙,先燙蔬菜和米線,等到後來,湯的溫度下降,不可生食的食物也燙不熟了。
過橋米線是嚴格進行分食的,每人面前生片、雞湯、蔬菜、米線各壹碗。
這樣既衛生,又不至浪費。
過橋米線在各類風味小吃中滋味獨特,品格高雅,可謂是各路傳統小吃之首。
有人說“過橋米線”是中式西餐,值得大大提倡。
米線營養豐富,食用簡便,深受國內外人士的歡迎。
過橋米線,以其制湯考究,吃法特異,滋味鮮甜清香,鹹淡相宜而成為雲南特有風味小吃。
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再加佐料做成。
湯用肥雞、豬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將雞脯、豬裏脊、肝、腰花、鮮魚等切成薄片,擺入小碟;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同時備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等。
吃時,以大“海碗”盛湯,加味精、胡椒、熟雞油,湯滾油厚,碗中不冒壹絲熱氣。
湯上桌後,將鴿蛋搕入碗內,繼將肉片氽入湯中,輕輕壹攪,霎時變得玉蘭片似的雪白、細嫩。
然後放入鮮菜、米線,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碗中紅白黃綠相交輝映,奇香沁人,使人胃口大開。
六:米線的種類:
雲南米線可分兩大類,壹類是大米經過發酵後磨粉制成的,俗稱“酸漿米線” 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
特點:米線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傳統的制作方法。
另壹類是大米磨粉後直接放到機器中擠壓成型,靠摩擦的熱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稱為“幹漿米線”。
幹漿米線曬幹後即為“幹米線”,方便攜帶和貯藏。
食用時,再蒸煮漲發。
幹漿米線筋骨硬,咬口,線長,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七: 玉溪小鍋米線:
最先把玉溪小鍋米線傳入昆明的是翟永安,玉溪金官營人,幼年喪父,家境極貧困,母親到昆明織布為生,改嫁壹個四川賣餃擔擔的人,那四川人把壹套做餃擔擔的謀生手藝傳給他。
繼父死後,翟永安便沿街挑賣餃擔擔。
20世紀20年代初,他把玉溪小鍋煮品的制作方法用上,傳到昆明,並不斷加以改進。
1938年,翟永安到端士街去經營。
端士街***有三家小鍋煮品店,口味俱佳,但總以翟永安為最突出,至今有些老昆明還念念不忘端士街的小鍋米線。
八: 大鍋腸旺米線:
“米線系選用優質大米通過發酵、磨漿、澄濾、蒸粉、擠壓等工序而成線狀,再放入涼水中浸漬漂洗後即可烹制食用。
米線細長、潔白、柔韌,加料烹調,涼熱皆宜,均極可口。
雲南人把米線的吃法發揮到了極致:烹調方法有涼、燙、鹵、炒;配料更是數不勝數,大鍋米線還有燜肉、脆哨、三鮮、腸旺、炸醬、鱔魚、豆花等。
九:豆花米線:
煮過的水豆腐腦豆花(煮過的好處是水豆腐會淋去水分,變成小陀小陀的,拌在米線裏才有口感,而且也好看.) 先把米線用熱水燙過,放在壹個土花碗裏,然後在面頭舀進壹大勺豆花,再依次放上所有調料,就可以享受了。
十: 涼米線:
米線又可涼拌而食,稱涼米線,在雲南十分風行。
有民歌曰:“米線攤上最熱鬧,辣子酸醋加花椒。
壹堆阿妹吃米線,嘴巴辣得吹哨哨。”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