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釋迦牟尼,佛教的創始人,最初是印度北部卡匹拉維(在今天的尼泊爾)的數獨國王的兒子。他看到眾生身心俱苦,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放棄皇位出家。苦行六年,臘月初八菩提樹下成佛。這六年苦行,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留念。“臘八”成了“成佛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佛寺都舉行佛浴會,誦經,並模仿釋迦牟尼出家前壹位牧民供奉乳糜的傳說,煮香谷果粥供奉佛祖,稱為“臘八粥”。臘八粥被贈送給弟子和善良的男女,以後成為民間的習俗。據說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會沿街捧著施舍的碗,把收集來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傳說吃了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
3.臘八節來源於“用紅豆扮鬼”的習俗。傳說古代五帝之壹的顓頊,死後把三個兒子變成惡鬼,出來嚇唬小孩子。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他們認為,成人和兒童患中風和健康狀況不佳是因為流行病幽靈。這些惡鬼無所畏懼,只怕紅豆,所以有“紅豆扮鬼”的說法。所以臘月初八,用紅小豆和赤小豆煮粥,以祛疫迎祥。
4.臘八節源於人們對忠臣嶽飛的懷念。當時嶽飛率領部隊在朱仙鎮抗金,正值嚴冬九月。嶽家軍衣食無著,饑寒交迫,百姓紛紛送粥。嶽家軍飽餐了壹頓百姓送的“千粥”,結果大獲全勝。那是十二月的第八天。嶽飛死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在臘月初八用雜糧和豆子煮粥,終於成為壹種習俗。
5.秦始皇修長城,所有民工都奉命前來。他們很多年不能回家,依靠家人給他們送食物。壹些家在千山壹水之隔的農民工,無法送飯,導致很多農民工餓死在長城遺址。有壹年臘月初八,沒有飯吃的民工合夥積攢了幾把粗糧,放在鍋裏煮成稀粥,每人喝了壹碗,最後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在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作為紀念。
6.相傳老兩口生活艱苦節儉,積蓄了壹筆財富,但他們的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媳婦也不賢惠。他們很快就失去了他們的財富。臘月初八,小兩口又凍又餓。幸好有村民和鄰居幫忙,煮了壹鍋米、面、豆、菜混在壹起的“雜交粥”。意思是:“吃個混粥,記住教訓。”這粥讓小兩口改掉了壞習慣,走上了正道,靠努力生活,日子壹天天好起來。臘八粥的流行習俗是人們遵循它來警示後代。
7.西晉時,有壹個很懶的年輕人,總是遊手好閑,什麽都不吃,可是他的新娘子多次勸他都無效。然而到了年底十二月初八,家裏已經不做飯了,小夥子餓了。他把家裏的米缸、面袋、鍋碗瓢盆都找了壹遍,把吃剩的粉和可食用的下腳料洗幹凈放進鍋裏,煮了壹碗糊狀的粥喝。從此,他苦不堪言。當地人借此機會教育孩子每到臘八就煮粥喝,既表示在臘八這壹天不會忘記祖先勤儉節約的美德,也希望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8.在臘八節起源的傳說中,流傳最廣、公認的傳說是牧羊女齊樂救佛。這個傳說被認為是臘八節起源傳說中最真實的壹個,臘八粥也是傳說中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因為忍受了眾生的苦難,離開了自己的宮殿去修行,但是經過多年的苦修,釋迦牟尼還是壹無所獲。壹天,他想在河裏洗個澡清醒壹下頭腦,但洗完澡後,他太虛弱了,無法爬回岸邊。這時,壹個牧羊女經過,把他拉上岸。她的名字叫蘇耶達,意思是健康。蘇葉達給了他壹碗米飯栗子煮成的粥。吃完飯後,佛陀精神飽滿,來到菩提樹下醒來。這壹天恰好是臘月初八。此後,佛教弟子將臘八稱為“佛教開悟節”,同時,粥也被視為臘八日的良藥。每年的臘八節,寺廟都會給佛祖奉上稀飯,分給世人。受此影響,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節吃粥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