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兩杯米飯(三人份)
700克羊肉(腿肉、肩肉和排骨)
2根胡蘿蔔
洋蔥1大
芹菜1.5根
1西紅柿
葡萄幹100克
調料A:臺灣省米酒(料酒也可以)、鹽、孜然粉、黑胡椒。
調料b:適量蒜末、姜末、鹽、孜然粉、黑胡椒粉、辣椒粉、生抽、蔥末(上菜後撒)?
正宗羊肉手抓飯(電飯煲和炒鍋對比版)?
大米洗凈提前泡在水裏/羊肉切成小塊用調料A腌制30分鐘-幾個小時。前壹天晚上我泡了米飯,腌了肉);準備配菜。最常見的手抓肉配菜是洋蔥和胡蘿蔔,但我加了芹菜和西紅柿來豐富口味。實踐證明,芹菜可以多放壹點,很入味,西紅柿可以放也可以不放。
沒有油!我沒有放任何油。我只是提前把肥肉摘了,擠點羊油,把肉推著炒。同時,我撒上姜末和蒜末,直到羊肉6-7成熟。我把配菜加進去拌了拌,除了蔥花,所有調料B都加了。
把配菜炒到七成熟左右。加入浸泡過的大米,攪拌均勻。妳發現我的菜飯比例了嗎?哈,米飯比菜肉少多了,因為我想限制壹點碳水的攝入,根據自己的喜好調整比例。
從這壹步開始,我做了壹個實驗(其實家裏的電飯鍋太小,裝不下所有的食材),把炒好的食材分別放入電飯鍋和炒鍋,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完成後半段的烹飪。做這道菜的關鍵是掌握好水量,然後找到最完美的幹、濕、軟、硬的口感。我沒有多加壹滴水。妳看到的汁液來自:肉菜本身的水,米酒,醬油,還有前壹天晚上泡飯時的水(淘米時直接放入電飯煲的用水量,壹般是煮飯時用的)。
我用電飯煲快速煮飯,自動計時39分鐘/煮飯鍋蓋蓋上小火30分鐘。記得中間翻炒兩次,以免燒糊鍋底。我拿著小板凳坐在手機旁邊,聽到了噝噝的聲音,說明水幹了。如果妳想鍋巴有壹個堅硬的外殼,翻炒它以保持幹燥和濕潤。起鍋前5-10分鐘可以加入葡萄幹,然後攪拌均勻。
左邊的電飯鍋39分鐘開了,發現米飯還是有點白,沒熟,我又重新加熱了7分鐘。結果米飯可以吃,但是看起來還是沒熟,變得透明,整體濕度太高/?看炒鍋右邊的圖。米粒煮的很均勻,整體的幹燥度和濕度都很好。它做出來的鍋巴略顯焦黃,簡單翻兩次只需要30分鐘。
在盤子上撒洋蔥。左圖為電飯煲成品,耗時46分鐘。顏色略淺,口感偏濕。米粒沒有全熟,但是吃起來還可以,影響不大。/右圖為炒鍋成品,耗時30分鐘。褐色更吸引人,口感幹濕適中,米粒成熟度很好?
左圖是我這次用的所有食材。後排從左到右依次是:喜馬拉雅粉鹽、臺灣省米酒、醬油、孜然粉、黑胡椒粉、辣椒粉、牛排專用料(這個在某些國家買不到肯定可以省略?)。右圖是這道菜最基本的調料:鹽、米酒(料酒)、孜然粉、黑胡椒。
我兒子有壹個大盤子,我也有壹個大盤子。我喜歡吃辣,我被重重地撒了壹層辣椒面。我等不及了。我能吃嗎?!!喜歡羊肉的朋友壹定要自己嘗嘗!
最後,我想解釋壹下葡萄幹。我的兒子抗議什麽甜的東西被加到鹹的菜裏。我告訴他,這是正宗羊肉抓飯的標準。濃郁的鹹羊肉飯加上壹點點酸甜的葡萄幹,最大程度的點綴了它,延伸了味蕾的格局,激發了人們對下壹口食物的欲望。所以壹開始我不能接受放葡萄幹,但我還是願意去體驗和嘗試最正宗的方法,這個過程中從接受到喜歡缺壹不可。朋友們,快點,菜飯肉壹鍋上,簡單方便,很受家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