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月三,吃雞蛋
第壹個故事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以吃雞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希望得到壹些靈氣。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壯族三月三歌市青年男女的交際習俗:摸蛋。雞蛋是把煮熟的雞蛋染成各種顏色來傳達感情的東西。小夥子在歌市拿著壹個雞蛋去摸姑娘手裏的雞蛋;如果女生不願意,拿著雞蛋不要碰。如果很急,就讓男生摸吧。雞蛋裂開後,他們吃雞蛋,雞蛋播下了愛的種子。
還有人說,三月三是壹個古老的節日,由春秋戰國時期的“上集節”演變而來。當時,這個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通常是在三月初。“吉”是地支中的幹位。往年有60個日用品,即天幹中的“A、B、C、D、E、G、N、N”的十字和地支中的“子醜陳未申午守海”十二個大字,通過數學組合形成六十個組合來記錄日記年份。“上集”是三月的第壹天出現“上集”,所以叫“上集”。過去,在這壹天,人們去野外郊遊。青年男女在這壹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自由交流,不受倫理道德的束縛。到了秦朝的時候,“上集節”的活動正式定在三月的第三天。這壹天,人們會在水邊的郊外蕩秋千,放風箏,看風景。青年男女表達對歌曲的感受,樂在其中。到了唐朝,這種風氣壹直流傳著,連戒備森嚴的皇家宮廷也敞開大門,讓妃嬪和貴婦們在郊外過壹天。詩人杜甫在描寫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和他的姐妹們在長安城外郊遊時寫道:“三月三日,風和日麗,長安河邊多美人”。三月三這個節日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漸漸淡去了。即使在壹些仍然存在這壹習俗的地方,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成為壹個休息、娛樂和市場貿易活動的節日。但是在我們這裏,沒有旅遊休息這壹說。吃個“煮雞蛋”就三月三了。
2.長夏吃雞蛋
二十四節氣中,長夏始於夏季。舊時在農村,將紅豆、黃豆、黑豆、綠豆、綠豆等五色豆與白米混合,煮成“五色飯”。後來演變成用日本豆肉煮糯米飯,菜品由莧菜和黃花魚湯組成,稱為“長夏飯”。用紅茶或核桃殼煮雞蛋,稱為“長夏蛋”,互相餵食。用彩色線編織蛋蓋,掛在孩子的胸前或窗簾上。孩子玩耍靠長夏蛋,蛋殼結實但不碎才能贏。現在還有兒童用的五色絲繩,稱為“長夏繩”。那壹天,吃“腳骨筍”是寧波的習俗,這是用黑竹筍煮熟的,每根三四英寸長,不切開。吃的時候要挑兩根粗細相同的竹筍,壹口吃掉,說吃了會讓腳和骨骼健康(健康)。然後吃軟菜(君達菜),說吃了以後夏天就不會起痱子了,皮膚也像軟菜壹樣光滑。
3.清明節吃雞蛋
如果要探究清明節吃蛋撞蛋的象征意義,還應該包含著人們對生命和生育的敬畏和信仰。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蛋是生育和生命的象征。傳說開天辟地的盤古在壹枚“天地混沌如雞,盤古生於其中”(伊文雷劇)的蛋中受孕,商代始祖約定“玄鳥墜卵,菊蝶取而吞之,因孕而生”(史記),秦始祖大業也是“玄鳥懷卵,婦人吞之”受孕(史記)。這是壹個民間習俗,當壹個女人生了壹個孩子,她給她的鄰居和八個家庭帶來了好消息。不也是雞蛋嗎?清明祭祖掃墓,其中,不也有謹小慎微到底的生命意識嗎?春天是生命的季節,許多民俗在生命的深層意義上不謀而合。
據說吃了這個時候煮的雞蛋,壹年都不會頭疼。這個習俗是怎麽流傳下來的?傳說古代孝感地區是水鄉雲夢澤的壹部分,人們以捕魚為生。因為人們每天在湖裏吹湖風,所以頭疼。有壹天,嘗遍百草的神農路過雲夢澤,看到有人因為頭疼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同情他們,到處尋找草藥為這些人治療頭痛。但是什麽藥都沒用。三月初三,神農從山上撿了幾個野蛋,挖了壹把菜帶到船上給人做飯充饑。人吃了米飯炒雞蛋後會突然覺得頭疼。後來,三月初三吃菜煮雞蛋成了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吃雞蛋和端午節吃粽子壹樣重要。攢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畫蛋”,壹種是“雕蛋”。前者是可以食用的,後者只是為了享受。但也有壹種說法是,掃墓時,將煮熟的雞蛋打碎在墓碑上,蛋殼扔在墳頭上,象征著“脫殼”,預示著新生,希望後人捷足先登。
4.端午節吃雞蛋
山東習俗,端午節不僅吃粽子,還吃雞蛋。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吃雞蛋徹底改善了生活,但當時有個迷信說法,就是端午節吃雞蛋讓妳壹年不生病。
早年生活條件差,雞蛋不能隨便吃。除了老人、小孩、產婦和傷者,普通人能美美地吃幾個雞蛋的日子大概就是端午節了。當時農民養的雞鴨,冬天大多不下蛋,春天才“開張”。孩子們經常幫助他們的母親數雞蛋,並把它們留到端午節吃。
端午的時候,孩子們看著媽媽在盆裏洗過的紅皮白皮的雞蛋掉進鍋裏,雞蛋之間輕輕碰撞的聲音,逗得我們心裏癢癢的。
現在吃雞蛋並不難,但是每年的端午節,我還是按照家鄉的習俗,吃壹個雞蛋,壹年都不會擔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