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北方刺參的營養價值最高,因為其生長期長,營養積累充足,體厚。野生海參的營養遠遠優於蝦池養殖、圍堰養殖等傳統養殖海參,但養殖海參只有壹種可以與之抗衡,那就是底播增殖,也就是把海參苗放回大海,讓其自然生長。從海參的生長過程來看,可以視為野生海參。目前純野生海參和底播海參混在壹起,無法區分。從營養價值上看,野生海參和底播海參可以相提並論,但蝦池和圍堰養殖的海參不能肯定。蝦池和圍堰的海水水位很淺,陽光充足,海參生長迅速,營養物質積累少。更值得警惕的是,壹些海參養殖戶為了防治病蟲害,在養殖海參的池塘裏添加抗生素。為了促進海參快速生長,在飼料中添加生長激素,導致成年海參藥物殘留,對人體有潛在危害。此外,蝦池和圍堰養殖區壹般鄰近汙染源,海水循環緩慢。另外,海參行動遲緩,即使常年生活在輕度汙染的環境中,後果可想而知。所以,只有遠離大陸零汙染海域,具備海參生長的壹切要素,才能生產出健康、安全、營養的海參。
2.海參的價格是壹個微妙的問題。傳統上,野生和底播海參的價格遠高於蝦池和圍堰養殖的海參。
我們可以先簡單算壹筆賬,大致知道海參的成本:
壹般情況下,以幹海參鹽為例,25斤鮮海參可以產出1斤鹽幹海參。目前優質鮮海參價格為80元/斤,嚴格按照工藝標準加工的鹽幹海參成本為80元/斤× 25斤= 2000元。加上人工費、加工費、運輸費,市場建議價格在300元左右。如果低於2000元,就要考慮是不是假的了。1000元以下的,反復加鹽或摻入雜質晾幹。鮮海參在加工幹海參的過程中要經過煮、腌制、拌灰、烘幹等加工程序,但大多數消費者並不了解,每煮壹次、腌制壹次,海參的重量就會增加壹兩,雖然價格比價格便宜,但好像是買來的。事實上,這種海參的真實重量(包括鹽)會是優質海參的兩倍,即加工者將加工壹公斤鹽幹海參的新鮮海參原料加工成兩公斤甚至更多的鹽幹海參,更重要的是海參的大部分活性物質會流失,沒有滋補作用。商販的利潤增加了,消費者的權益歸零了。另壹種情況,蝦池、圍堰養殖的海參,如果嚴格按照加工工藝進行加工,其合理的市場價格約為1500-2000元/斤(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3、幹海參,誰自己買的,總不能送。
膨化海參的工藝其實很簡單。只要所有器皿都沒有油漬,哪怕只是簡單的泡水不煮,海參也能膨脹到可以食用的狀態。海參上漲不理想,100%的原因是海參的質量問題。就北方沿海的海參市場來說,可以用壹個“亂”字來形容。正規廠家占少數,大部分是家庭作坊。三兩個人,撐個大鍋,就可以加工生產了。這個源頭的海參沒有生產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不知道也不了解任何標準。根據國家食品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三無”產品不允許在市場上流通,市場上的產品必須標註生產廠家、產品標準、衛生許可證等。壹個不懂海參加工的門外漢很難找到其中的門道和竅門。在海參市場,大多數劣質產品含鹽量高,最高鹽度可達80%以上。因為鹽度高,價格低,即使市場上有合格的海參,也因為價格高賣不出去。因為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海參是真是假,它的真正價值應該是多少,更不用說鹽超標的海參是如何加工的。傳統的海參加工方法,每1斤合格的鹽幹海參需要25斤左右的海參,因為去皮率和水質環境不同。所以計算1斤合格海參的真實價值就是鮮海參的價格×25斤+加工成本等等。為了降低海參的成本,加工者將海參幹制得非常幹,然後用非常沸騰、充滿鹽分、溫度可達150度的鹽水浸泡海參3至4天,再進行幹燥。這叫“坦克相撞”。經過四五次的連續加工,原來的1斤海參可以加工成1斤鹽,這樣1斤海參就變成了2斤多。當初加工海參的水是清澈的,最後卻變黃了,海參的營養成分被大大破壞了。據工商部門不完全統計,這些加工戶靠壹口大鍋和幾個壇子,每年加工海參量占海參市場總產量的50%以上。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海參時,壹定要選擇信譽好的商家。如果允許,他們應該先買幾個做生長測試。海參是用來滋補身體,預防疾病的,壹定不便宜。
4.海參加鹽是為了增加重量嗎?
鹽是海參加工的重要成分。
4.1加工配件。新鮮海參離開海水後會很快融化。原因是海參中有壹種特殊的酶類物質,在酸堿度、溫度等條件變化時會迅速反應,導致海參融化。古人摸索用鹽水煮海參,其現代科學原理是通過處理破壞酶的活性,避免海參有效成分因酶解而流失。此外,用快火和鹽水將海參徹底煮熟,海參的蛋白質可以迅速凝固,不再溶於水。
4.2、防腐劑的作用。在古代,鹽壹直是最重要的防腐劑。用鹽加工海參比用酸梨酸、苯丙氨酸等食品防腐劑更安全。
4.3.隔絕空氣。這是鹽幹海參優於其他海參的最重要的壹點。即食海參的保存期取決於其防腐劑含量,淡幹海參在貯藏中沒有優勢。幹海參肉如果直接接觸空氣,必然會發生品質變化。消費者都有這種體驗,很脆的餅幹放久了自然會吸濕,很快就會有壹股異味。鹽幹海參的妙處在於利用“鹽層”隔絕空氣。只要放在通風幹燥的地方,就能保證海參的品質十幾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