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什麽是恙蟲病?

什麽是恙蟲病?

《風俗通》說:“有病,毒蟲也喜歡傷人。古人住在草裏,所以互相問的時候,會說沒事。”卵孵化成幼蟲後,爬向草地或莊稼。壹旦有人坐下或觸摸它們,幼蟲就會爬到人體上咬人。當病原體進入血液後,會出現立克次體和毒血癥癥狀,導致機體發生壹系列病理變化。

“草坪存在感染恙蟲病的風險,感染高峰在夏秋季。”市二醫院感染科鄒敏超主任介紹,恙蟲病是以寄生在雜草中的恙蟎(恙蟎幼蟲)為傳播媒介的急性傳染病。“恙蟎喜歡寄生在野生動物身上,尤其是老鼠。因此,嚙齒動物是重要的傳染源。”對於恙蟲病的危害,鄒敏超表示,如果延誤治療,由於恙蟲病發展迅速,可能很快出現心肌炎、胸膜炎、腦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但不是每個被恙蟎叮咬的人都會得恙蟲病,患病有兩個條件:壹是叮咬人的恙蟎體內存在恙蟲病立克次體(壹種微生物);二是被咬者抵抗力弱。如果滿足這兩個條件,經過4 ~ 21天的潛伏期,被咬者會出現發熱,體溫持續在39 ~ 40攝氏度左右。

恙蟲病又稱恙蟲病,是由恙蟎引起的。

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特征為突然發病、發熱、咬傷處出現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和皮疹。早在公元313年,我國晉代醫學家葛洪就曾描述過“人走過草地、沙地,被微小的紅色沙虱叮咬後,出現皮疹,三天後發熱,叮咬局部潰瘍、結痂”,與現代恙蟲病頗為相似。但直到1948才從廣州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該病最早由日本人於1810年描述。1927年,日本學者緒方等人將病人的血液註入兔子的睪丸。5-6代後,陰囊紅腫,塗片染色發現立克次體,命名為奧氏立克次體。1931年被命名為恙蟲病立克次體。

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又稱東方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基本病理變化是系統性血管炎、血管周圍炎癥和網狀內皮細胞增生。臨床上表現為發熱、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皮疹和肝脾腫大。該病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在我國東南、西南沿海島嶼發病率較高。嚙齒動物是主要傳染源,通過叮咬傳播給人。

臨床表現

1.急性起病,寒戰或寒戰,高燒,全身疼痛,疲勞,厭食和其他急性感染癥狀。2.面部潮紅、結膜充血、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皮疹、肝脾腫大等。3.在病程的第二周,病情往往加重,表現為情感淡漠、重聽、譫妄,甚至驚厥或昏迷、腦膜刺激征或心肌炎,或咳嗽、胸痛、氣短等肺炎癥狀。

診斷基礎

1.流行病學資料:發病前3周內有與嚙齒動物或恙蟲病孳生環境的野外接觸史。2.臨床表現:突然寒戰,持續高熱,結膜充血,皮疹,淋巴結腫大,特別是局部淋巴結明顯腫脹壓痛,肝脾腫大。體表皮膚上的焦痂或潰瘍是最有價值的診斷特異性標誌。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正常或減少,分類左移,血小板可能減少。韋爾費利克斯反應血清效價OXK & gt=1:160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補體結合試驗陽性,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雙份血清效價升高4倍以上或單份血清效價達到1: 800,或小鼠腹腔接種,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

治療原則

1.壹般治療:臥床休息,半流質,必要時解熱鎮痛,重癥或合並心肌炎、腦膜炎者用腎上腺皮質激素。2.病原體治療:氯黴素和四環素族對本病有特效。

用藥原則

1.早期治療恙蟲病可口服氯黴素,如有耐藥性可使用多西環素。2.對於嚴重的恙蟲病,可以靜脈註射氯黴素,也可以加用地塞米松。如有耐藥性,可改用紅黴素或白黴素,也可嘗試氟喹諾酮類藥物。

輔助檢查

1.“A”是恙蟲病的主要檢查項目,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2.對於臨床表現不典型,特別是找不到焦痂這壹特殊征象的,檢查項目可包括檢查限“a”和“b”。3.當有神經系統並發癥,難以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區分時,檢查項目可包括“A”、“B”、“C”。療效評價及治愈:臨床癥狀消退,療程完成,停藥後無復發。無效:發熱持續,癥狀無改善。

編輯這段專家提醒

恙蟲病的首發癥狀是高熱,容易被誤診,容易被認為是感冒而被患者忽視。

依賴於治療或者延遲治療。但恙蟎幼蟲叮咬部位隱蔽,焦痂(或潰瘍)難以發現,患者病史不清時,容易被誤診。因此,如果市民在戶外活動後長時間高燒不退,在腰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發現焦痂,應警惕是否患了恙蟲病,盡早就醫。同時提醒市民,夏秋兩季逛公園記得塗驅蚊劑,穿袖子能封住袖子和領口的衣服。盡量不要進入草叢,也不要隨意坐在草地上或觸摸農作物。“日常家居應保持清潔,避免衛生死角。秦英,壹個喜歡種花草,喜歡除草,喜歡殺蟲滅鼠,喜歡在老鼠出入的地方噴灑農藥的市民。”專家:可防可治,不必恐慌。華南農業大學昆蟲學系吳教授長期從事農業昆蟲和農業蟎類的研究。他介紹,珠三角地區活躍的昆蟲種類繁多,可能對人體產生影響和危害的昆蟲可分為四類:蚧科、紅掌科、恙蟎、蜱蟎亞目1亞目(俗稱扁虱)。吳教授指出,昆蟲在壹年中的高溫和低溫期間是“安靜”的。“但現在已經逐漸進入相對涼爽的秋季,是各種害蟲的高發期。每個人都有必要做好預防措施。比如保持室內衛生和通風,外出攜帶驅蚊水等。”吳教授還指出,許多昆蟲接觸人體或叮咬人體後,會引起部分人皮膚過敏、紅腫等不良反應。“但只要發現了,就能及時治愈,而且大部分是非傳染性的。公眾不必過於擔心,以免引起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