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餅的故事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壹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除了以月餅祭月外,還以月餅饋贈親朋。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壹帶就有壹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壹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 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 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壹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裏相饋遺,節物無容忽… …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制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壹習俗的形成,史籍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民間許多傳說卻道出了中秋吃月餅的由來。在眾多的傳說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月餅傳信息”壹說。相 傳元朝未年,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引起了廣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處都在醞釀起義和反抗。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防止人民造反,規定民間不準私藏鐵器,只準 十家人合用壹把菜刀。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在中秋節時,將中秋起義的時間寫在紙條上,夾在月餅裏送給各家各戶。人們掰開月餅見到紙條,就紛紛拿起菜刀,聚集 起義? 起了反抗元朝統治者壓迫的 *** 。為了紀念這次起義,人們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餅且相沿成習。另壹種傳說即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凱旋歸京,長安城內壹片 歡騰。有個吐蕾人正在長安,他向唐太宗獻圓餅祝捷。太宗大喜,從裝飾華麗的餅盒中取出圓餅,指著懸掛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後太宗與 百官***食圓餅,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形成了。除此之外,還有壹種傳說,唐明皇遊月宮時吃了嫦娥做的仙餅,回宮後難忘美味,遂命人制作並於八月十五食之。中秋食月餅的記載多始見於明清時。明人田汝成在《西遊覽誌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遺,取團圓之意。”因古人稱中秋為“團圓節”,所以月餅又稱“團圓餅”。明清時,中秋食月餅的風俗已相當盛行,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 中秋月餅 ,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師第壹,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 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月餅除了是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外,還是饋贈親友的節日禮物。隨著時間的推移, 月餅已由當初的家庭手工制作逐漸變成了壹種專業化生產,品種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高,明清時已發展成為傳統的糕點形式。“現代月餅在繼承明清傳統形式的基礎上,制作更精美,口味更繁多。不同的地區的月餅以其獨具的特色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廣式月餅皮薄、松軟、香甜、餡美;蘇 式月餅松脆、香酥、甜鹹適口;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滋潤、松脆。月餅除象征團圓的傳統圓形之外,還有正方、八角、三角、長方等形狀,其內中包餡有冰糖、 豆沙、蓮蓉、五仁、百果、棗泥、火腿、蛋黃、叉燒等數十種,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月餅作為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其餅面圖案無不與月亮相關,如“嫦娥奔月”、 “月宮蟾兔”、“銀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精美的圖案不但烘托了中秋佳節的祥和氣氛,而且也增加了節日的詩情畫意。參考文獻:1. 鄭千惠 聰明吃 過中秋2. 喬治亞新子報3. 月圓話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