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是壹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東西兩座青山相對,沂水緩緩北流。從遠處看,它像壹個天然的大門,所以在古代被稱為“壹闕”。現在“壹闕”已經成為遊龍門自古以來的第壹景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陽近郊山水勝,龍門第壹。”
北魏孝文帝建都洛陽(公元494年)周邊開始發掘龍門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400多年間連續大規模修建。密集分布在沂水東西兩山的山崖上,南北長1000余米。現存石窟1300余處,佛窟佛龕2345處,佛塔50余座,佛像65438+萬余尊。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此外,歷代造像、碑刻3600余件,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藝術造詣。其中賓陽洞、奉先寺、古陽洞最具代表性。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東南部,分布在沂水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南北長1km。龍門石窟從北魏開始開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有2300多個洞窟,65438+萬尊雕像,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典範。
魏洞——公元495年,魏國宗室邱會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從500年到523年,武帝和帝先後在賓陽洞的北、南、南三處開鑿了三個大洞穴。石羊洞和賓陽洞的修建花費了80多萬人,還挖了東魏時期挖的方子洞和蓮花洞。北朝的石窟都位於龍門山,而古陽洞從惠朝到東魏末年修建了50多年,展現了許多中國藝術形式,大佛的姿態也從雄偉的雲岡石窟變成了溫柔可親的龍門石窟。賓陽中洞主佛所代表的佛像,面帶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岡石窟展示了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石窟——最繁榮的時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統治時期挖掘的石窟占了唐代石窟的絕大部分,這與她長期駐守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石窟,兩尊菩薩高70尺,葉佳、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為龍門石窟之首。用了四年,武則天自己出了兩萬。
龍門20系列產品是珍貴的魏碑書法作品。代表魏代碑體風格,挺拔大方,渾厚有力,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的字體,古陽洞19項。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窟是北魏(386 ~ 512)時期的代表作。這個洞穴建成前後用了24年,是挖掘時間最長的壹次。洞內有11尊大佛。釋迦牟尼的主像雕刻在洞的主壁上,左右兩側站著弟子和菩薩。佛、菩薩面容清瘦,大目平頸,織錦紋理精雕細刻,有明顯的西域藝術痕跡。洞頂雕有飛天,頗為健康典雅。據說洞內兩壁還有壹幅浮雕《皇太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優美。被盜被鑿,現在放在美國紐約博物館。洞口唐代宰相書法家褚遂良的題字值得壹看。
萬佛洞位於賓陽洞的南面,洞內有許多雕像。南北石壁上布滿小佛像,很多只有壹寸或幾厘米高,有1500多尊。主墻佛像坐在八角蓮花座上,腰。腰間四勒克斯,肩背蓮花。後墻上雕有54朵蓮花,每朵蓮花上坐著壹位菩薩或施主,墻頂浮雕著樂師,個個雍容華貴,栩栩如生。沿口南墻上還有壹尊觀音菩薩像,持凈瓶揚塵尾,體態渾圓豐滿,體態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唐代龍門最大的石窟。據碑文記載,這個石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內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的藝術特征,面部豐滿,耳朵下垂,完美、祥和、溫馨、善良的造型,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的魯舍那佛造像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m,頭高4m,耳長1.9m,造型豐滿,氣勢恢宏,服飾線條流暢,極具藝術感染力。魯舍那佛像兩側有兩個弟子葉佳和阿難,他們溫順虔誠,兩個菩薩善良開朗。天王手裏拿著寶塔,看起來剛強有力。
金剛力士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動人。它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清理山洞積土時在南洞附近發現,被盜後留下。只見金剛力士雙眼突然爆炸,怒視前方,使了個二手拳,胸前、手上、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個雕像粗獷豪放,雄渾有力,氣勢磅礴。
固陽洞是龍門石窟中最早、最豐富的洞穴,也是北魏時期另壹個具有代表性的洞穴。古陽洞佛龕造像很多,大多有銘文,記載了當時雕塑家的名字,造像的年代和原因。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塑的珍貴資料。還有壹個方子洞,裏面刻著140張方子,體現了中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壹些藥方刻在石碑或巖洞上,其他地方也有,是古代醫學成果流傳後世的重要方式。
龍門石窟還保留了大量的宗教、藝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中外交通等實物史料。因此,它也是壹座大型石雕藝術博物館。
文化遺產價值:中國石窟藝術的裏程碑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宏偉,雕刻精美,內容和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古典藝術最偉大的瑰寶之壹。它以自己系統而獨特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石窟藝術大多保留了犍陀羅、陀陀羅藝術的元素,而龍門石窟則繼承了遙遠的印度石窟藝術,沿襲了雲岡石窟的風格,融合了魏晉洛陽南朝漢民族先進深厚的歷史文化。因此,龍門石窟的雕塑藝術從壹開始就融入了對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理解和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轉型的“裏程碑”。
皇家封帆
龍門石窟是北魏和唐朝皇室貴族許願和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家貴族擁有豐富的人力物力,他們主持的石窟壹定是巨大而宏偉的,匯集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所以龍門石窟很有代表性。這些洞穴的發掘是皇室意誌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因此,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公元5世紀至公元10世紀中國皇室對佛教崇拜的興衰,也從某些方面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的壹些政治動向和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其意義是其他石窟無法比擬的。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銷”的稱謂始於清代。所謂“龍門二十銷”,是指從中北魏龍門石窟中選取的二十尊造像的銘文,其中十九尊在固陽洞,壹尊在慈香洞。《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書法藝術的國粹。它所表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晉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渾厚古樸,有隸書風格,也有楷書因素。它是“渭北”風格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雲南還有壹個景點叫龍門石窟,但是名氣遠不如洛陽。它位於昆明西山風景區,北起三清閣,南至大田閣。它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龍門景區”以“奇、奇、險、幽”為特色,居昆明西山眾多景點之首,來昆明的遊客都應該去看看。所以有“不玩西山,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壹趟西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