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的回族是怎麽形成的?

中國的回族是怎麽形成的?

回族的形成與中阿文化交流有關。

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阿拉伯哈裏發帝國的使者、商人、伊斯蘭教士開始來華。這些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突厥族等等被統稱為“蕃客”或“蕃商”,他們中相當壹部分人在中國沿海城鎮和西北地區逐漸定居下來,與漢族或其他民族通婚,繁衍後代,成為土生蕃客、蕃客二代三代。

至宋代中阿海外貿易較唐代有很大發展,且商貿多以香藥為主,由於中阿商貿的不斷發展,大批阿拉伯人也隨之進入中國,從而使得伊斯蘭文化在中國得以存在和發展,使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中出現了穆斯林居民區,他們有自己的社會組織“蕃坊”,貿易區“蕃市”,自己的學校“蕃學”,建立禮拜場所清真寺,在廣大漢族的人群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社會。

公元13世紀,蒙古兵西征歐亞大陸,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族穆斯林進入中原,其中不乏技術之士、醫學之流,他們在元代被泛泛地歸為“色目人”,在政治地位上優於漢人。雖然居住在中國,但他們的種族、語言、信仰、習俗等,依然保持原有的特性,使他們有別於漢族及中國其他少數民族,其最主要的是他們均信仰伊斯蘭教。

今天的回族就是自唐初至元末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族穆斯林人,以及改信伊斯教的部分回鶻人,他們所混血的後裔。也就是說,回族是壹個多族源的、混合的民族。

如今,由於政治、經濟等原因,全國無壹省份無回族居住,西北回族人口尤其較多。陜西是回族居住較多的省,寧夏至平涼千裏盡系回莊,甘肅臨夏、天水、西寧及河西走廊,遠至新疆昌吉、焉耆等地,都是回回居住地。東北黑龍江、吉林,西南遠至西藏也有回族定居。而雲南的回族是全國僅次於西北的回族重要聚居區。

擴展資料

風俗文化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和發展中始終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後,各地回族壹直延續著這壹信仰。回族的信仰包括內心誠信、誦念表白、身體力行三個部分。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禮、齋、課、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

“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學會念清真言。“禮”即禮拜,主要包括日常的晨禮、晌禮、晡禮、昏禮、霄禮等五時拜,每周五主麻的聚禮,以及每年開齋節、古爾邦節兩次大型的會禮。“齋”就是齋戒,伊斯蘭教歷九月來臨之際,每日東方發白前進食後封齋,日落後開齋,白天不飲不食,絕性交。

“課”也叫天課,屬於“濟貧稅”,可以散給貧窮者、管理帳務者、無力贖身者、不能還債者和無依無靠的人,也可以用於修橋、辦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業。“朝”即朝覲,伊斯蘭教規定凡是身體健康的,經濟條件許可,在旅途平安的情況下,不論男女穆斯林,在壹生中要去天房朝覲壹次。

除了五功以外,還要求子女要孝順父母,夫妻要相互敬愛,回族同胞間互相寬忍,朋友間真誠相待等等,這均被視為信仰的壹部分。

清真寺是回族舉行日常五時拜、主麻聚禮和節日中會禮的地方。清真寺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潔身、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舉辦宗教教育、傳播宗教常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講壇和經堂,還是回族群眾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業的壹個中心。

清真寺是推動經堂教育的重要場所,各地清真寺至今多附設有經堂學校。壹般分為大學、中學和小學三種。經堂教育是中國回族教育史上影響最深遠、延續時間最長久的壹種宗教教育形式。

盡管回族形成後,是壹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民族,但卻以善於經商而著稱。回族經營傳統商業主要有珠寶業、香料業、醫藥業、飲食、屠宰業、馬販、駝隊、羊皮筏子及其長途販運業。珠寶業和香料業是回族先民從事的主要行業。

飲食業是回族壹項比較普遍的傳統行業。俗語說:“回回兩大行,小買小賣宰牛羊”;“回回兩把刀,壹把賣牛肉,壹把賣切糕”;“回族三大行,羊肉、饅頭、販糶糧”等。這說明飲食業是多數回民生計方式。

馬販、駝隊也是回族普遍經營的壹個傳統行業。回民在歷史上就喜歡養馬、騾、驢、駱駝,還經常販運牛、羊、馬、驢、騾子、駱駝等,包頭等地的回民因背靠內蒙古大草原,所以壹般回民都以販賣牲畜為業,從中營利。

同時,大多數“馬販”主要用驢、馬、駱駝經常出去搞長、短途販運,而且走時找幾個伴兒壹起走,所以,過去回民習慣稱馬販為“趕腳”、“馬幫”、“駝幫”、“吆騾子”,把趕車、馬、騾的人叫“腳戶”。

百度百科--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