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片面的意思

片面的意思

“壹邊倒”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未來的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壹)這項政策解決了國民經濟建設對貸款、物資、設備和技術的迫切需要,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949 10 10月1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0 10月2日,蘇聯政府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建交。隨後,中國與東歐壹系列民主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50年初,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通過這個條約,我們獲得了蘇聯大規模的經濟援助,為戰後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2)解決了國家安全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世界和平還存在隱患,剛剛建立的新中國政權極不穩定,國內有國民黨殘余勢力的破壞,國外有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威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在建國初期這樣壹個特定的環境中找到壹個堅實的“靠山”。鑒於當時的國內外環境,我們只能“倒”向蘇聯。1951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暫時給了中國這樣的安全保障。根據該條約,締約雙方承諾采取措施,制止日本或任何與日本勾結的國家再次侵略和破壞和平;壹旦締約壹方受到侵略,另壹方應立即盡力提供軍事和其他援助;任何壹方不得參與任何針對雙方的聯盟、團體、行動或措施。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後不久,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當年派遣第七艦隊到臺灣省海峽,操縱聯合國直接介入朝鮮戰爭。因此,抗美援朝戰爭不僅關系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命運,而且對新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了國家安全和對朝鮮的支持,中國毅然決定出兵。蘇聯在陸軍裝備、裝甲裝備、高射炮、炮兵、工兵、空軍等方面對中國的幫助,不僅幫助中國取得了朝鮮戰爭的勝利,而且對中國軍隊的現代化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總之,朝鮮戰爭的勝利離不開蘇聯的支援和支持。打破了美軍戰無不勝的神話,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確保了遠東乃至世界的和平,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相對安全的國際環境。

(三)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新中國壹成立,蘇聯就給予積極的外交支持。

首先,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天,蘇聯就率先宣布承認新中國,並與新中國建交。正是由於蘇聯作為世界大國的主導作用,其他十幾個國家相繼承認了新中國,從而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國的陰謀。

第二,蘇聯也在叫囂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50年6月毛澤東訪蘇期間,蘇聯外長維欽斯基代表蘇聯政府建議中國政府立即向聯合國安理會發表聲明,否定前國民黨政府代表蔣廷黻在安理會的地位,並明確表示,如果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蘇聯準備采取行動,明確要求聯合國驅逐前國民黨代表。如果蔣廷黻繼續留在安理會,蘇聯將拒絕參加。毛澤東指示中國政府外交部發表聲明並采取其他措施。因為安理會拒絕了中蘇在美國操縱下的合理要求,蘇聯也信守承諾,宣布不出席安理會抗議。雖然沒有成功,但它揭開了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長期鬥爭的序幕。正是在蘇聯的支持下,新中國的代表們在1950年的冬天,突破了美國的阻撓,首次成功登上了聯合國的講臺。此後多年,蘇聯幾乎每年都努力支持中國的要求。

第三,在日內瓦會議上給予中方堅定支持和配合。為了緩和緊張的國際局勢,根據蘇聯的提議,1954年2月在柏林舉行的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外長會議最後達成協議:同年4月,由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有關國家的代表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分別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停戰及政治解決問題。這是中國第壹次作為世界五大國參加國際會議。因為中國代表在這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所以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會前,周恩來與莫斯科交換了意見,商定會議期間中蘇保持密切聯系,隨時交換意見,交換信息,統壹口頭傳統,協調行動等等。

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作為五大國之壹參加的第壹次國際會議,也是新中國第壹次登上國際舞臺,在外交上與美國等西方大國直接競爭的場合,對中國意義重大。雖然這次會議只解決了支那的和平問題,但未能就朝鮮問題達成壹致,中國參加這次會議收獲頗豐。首先,我們獲得了壹些外交經驗,而且由於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的努力以及蘇聯的支持、幫助和合作,中國第壹次以壹個令世界輿論尊重的新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壹邊倒”外交政策的制定在當時是正確的,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中國的發展。(1)造成了中國外交戰略的失衡。“壹邊倒”政策是“倒向”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壹方,使新中國的外交對象僅限於蘇聯和東歐少數國家。雖然新中國表示願意在平等互利、尊重主權和獨立、互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與所有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但在實踐中卻對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區別對待。比如,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我們壹再宣稱晚建交不如早建交,很少主動為他們做壹些必要的工作。第壹次建交的高潮過後,直到6月1954+00什麽都沒做成。特別是在美國的影響下,許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保持壹定的距離;壹些中立國和從事民族民主運動的國家也遠離新中國,不敢與新中國建交。這種“壹邊倒”外交政策帶來的不平衡外交格局,對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進壹步疏遠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實際上延緩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走近和接觸。(2)客觀上加劇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意。新中國的成立實際上加強了東方集團的力量。這樣的事實本身就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感到厭惡。所以在建國初期,他們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采取軍事包圍政策,企圖把中國扼殺在搖籃裏。再加上中國“壹邊倒”的外交政策,加劇了西方國家的敵意。這方面有很多表現。例如,關於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美國利用各種法律行為阻撓新中國。此外,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申請加入國際電信聯盟、國際紅十字會、萬國郵政聯盟、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但由於以美國為首的壹些國家的阻撓,最終拒絕接受新中國。新中國不被國際組織接受的後果就是越來越自我封閉,與世界發展潮流脫節。建國初期“壹邊倒”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其積極作用,但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必然有其局限性。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分析總結它的優缺點。更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為今天的外交提供壹些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