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年糕是什麽?

年糕是什麽?

上網搜壹下關於年糕的壹些知識。

用來做年糕的糯米,也叫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它很粘,南方人喜歡吃它。我不喜歡黏黏的東西,比如粽子和元宵,都是糯米做的。我不喜歡吃這樣的東西。

首先,將糯米浸泡在水中,直到完全膨脹,這樣可以吸收足夠的水分。

然後蒸糯米。

蒸熟後,趁熱將糯米放入類似杵臼的容器中,用木棍等工具搗碎至粘稠。

然後把黏糊糊的湯圓做成合適的形狀,壹般是條狀,切成段,再在上面放上紅點,精致又便於攜帶和存放。

現在年糕的制作已經機械化,加入浸泡過的大米就可以直接制作年糕,但是人們似乎更懷念手工制作的年糕,因為機械制作的年糕比較硬,口感也不好。

江南的年糕都是這樣做的。北方沒有糯米,但有壹種黏黏的小米(俗稱黃米),黃色,香甜,碳水化合物含量估計更高。我以前見過這種事情。小時候有壹次吃家裏買的粘豆包。是用這種黏糊糊的小米做的,真的很黏。我不喜歡黏黏的,所以買的時候壹般不吃。

關於年糕的起源還有壹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蘇州是春秋末期吳國(今江蘇)的首都。

吳王闔閭因當時軍事需要,封伍子胥為“闔閭城”。後來經過歷史上壹段著名的歷史時期,吳越和中國互相爭鬥,到了吳王夫差後期,夫差腐朽,國家衰弱。伍子胥有所懷疑,沒有被重視,但他看到了勾踐的努力,他知道國難之日不遠了。最後被傅查迫害,扔進了河裏。臨死前,他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難,人民缺糧,妳們可以在城墻下挖地三尺,取得糧食。”伍子胥死後,蘇州城被越國的軍隊包圍,許多人餓死。這時有士兵想起伍子胥的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果然,他們找到了可食用的“城市磚”來避免饑餓。蘇州饑餓的人們也挖開了城墻,大家挖出了可食用的“城磚”。饑民中有個叫年的商人,慈溪東埠頭人,也挖出了兩塊城磚。他吃了壹個,把另壹個當寶貝藏起來,晚上當枕頭用。不久蘇州被越軍攻陷,商人帶著城墻回到東埠頭。原來,當年伍子胥看到吳王夫差荒淫腐敗,預料到自己註定亡國,就在修築城墻的時候做好了饑荒的準備。他存放在城墻下的城磚都是用蒸熟的糯米粉壓制而成,非常堅硬,多年不變質。為了紀念伍子胥的救命之恩,顏某還學會了用磨和蒸的方法制作年糕。因為糯米不多,他就換成了晚稻。沒想到用晚稻做的年糕質量比糯米粉好,於是他就在市面上做了年糕,頗受當地人歡迎。年有三個兒子。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很快與慈城分離,鳴鶴而去,只留下小兒子在身邊,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祖先的教誨。每年年底,他們都會碾磨和蒸年糕。這樣慢慢流傳開來,何明的東埠頭、慈城都會出產年糕。後來經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制作年糕的晚稻先泡幾天,幹磨改為水磨,人工改為機械,年糕的質量越來越好,速度也越來越快。

春節期間,北方人吃餃子,而南方人有吃年糕的習俗。年糕又稱“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生活逐年改善。年糕的意思是“年年高”,所以人們不得不在年底或年初用它來吃或祭祀,以便在今年的基礎上贏得明年的彩票。

這是我國年糕的歷史典故。至於韓國人和日本人,他們也很喜歡年糕。都是做年糕,做自己的口味。他們的年糕和我們的基本壹樣,但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也種糯米。還是他們用了其他材料?至於他們是否借鑒了中國,這個就更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