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是佛教禪宗慧能的生卒日,被稱為“春秋二壽辰”。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遊客和信眾前來祝壽、參觀、瞻仰,高峰時人數達10萬之多。“六祖誕辰”活動主要在新興縣龍山國恩寺舉行。
據記載,“六祖生日”始於中唐714年,由六祖弟子發起,民間信眾自發參與。生日期間,新興縣龍山國恩寺、六祖故居、龍潭寺等寺廟舉行佛事活動。千百年來,六祖的祝壽活動壹直持續不斷,並形成了固定的時間和傳統的表現形式。是新興縣乃至嶺南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宗教信仰活動,是以民間宗教信仰為特征的傳統民俗文化。
2.張弓廟會
張公廟,位於郁南縣連潭鎮,是為紀念明朝萬歷年間抗擊日寇的將軍、廣東省首席兵長張元勛而建,距今已有400多年。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是張公廟的廟會。雲浮、肇慶、梧州等周邊地區的民眾自發前來祭奠、祈福,並舉行各種文化活動。廟會的主要內容包括:祭奠、燒香、放鞭炮、浸禮、唱山歌、表演、傳統遊行、將軍巡禮、八音問候等。廟會高峰期,前來參加的信眾多達10萬人。大元壽是廟會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文革期間,寺廟被破壞,廟會被關閉。上世紀80年代,寺廟得到了修復和重建。1991年,當地政府舉辦了以廟會為主的民間藝術節,現已舉辦12屆,發展成為雲浮市的大型文化活動。
張公廟廟會保留了粵西民間信仰為特征的傳統民間吉祥文化。它是研究南江流域人們世界觀和生活狀況的重要依據,在雲浮市民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3.連潭民歌
據西寧縣誌記載,連潭山歌始於明代隆慶時期,因發源於雲南縣連潭鎮而得名。主要流傳在兩廣相鄰的農村。演唱的內容以愛情和工作生活為主,多在豐年、聚會、節日、婚禮等場合演唱。有三種主要的表演形式:獨唱、二重唱和獻殷勤。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是人民群眾自娛自樂、抒發感情的民歌,是雲浮市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民謠。連潭民歌的傳承,主要是師徒傳授。目前唱連潭民歌的人不多。
4.龍州歌
龍州歌因起源於羅定(古稱龍州)而得名。它是壹種有著獨特地方特色的民歌,既不同於民歌,又接近於支竹詞。對研究南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文言與方言的結合,格律詩與民歌的融合有壹定的作用。目前龍州歌處於瀕危狀態。
5.詞語的語氣
語氣詞,又稱新娘歌、哭嫁歌,多含有對包辦婚姻的抱怨和離別親友時的傾訴之情。南江地區有壹個古老的民俗,就是在結婚的前幾天晚上,邀請同村的未婚女子做“伴娘”,結婚的人唱詞送別親友。歌詞的內容往往是新娘根據所唱對象的不同,或贊美祈禱,或告別,或抱怨譴責,或揭露詛咒,立即表達出來。
話的語氣主要流行於廣西雲浮市、新沂縣、岑溪的農村。是研究雲浮市社會民俗的重要依據,字調目前處於瀕危狀態。
6.雲浮石雕藝術
石雕藝術是雲浮市的傳統民間工藝,其起源日期無法考證。明代,石雕分為建築實用裝飾、家居用品、石板畫、石碑等工藝行業,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研究雲浮民俗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由於現代科技的沖擊,傳統手工藝瀕臨滅絕。
7、燈籠制作流程
新興縣的花燈制作有自己的特色。以往每逢春節、元宵節、婚禮、婚禮、新房入住等喜慶日子。民間有掛燈籠的習慣,這是壹種獨特的民俗慶典和民俗吉祥文化。新興的燈籠制作技術主要從中原流出,燈籠的品種主要有大紅燈籠、宮燈、花燈、彩燈、龍鳳燈等。形式多樣,色彩鮮艷,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是研究民間文化生活的基礎。目前,新興縣的花燈制作技術處於瀕危狀態。
8.賀樓舞
賀樓舞相傳起源於雲南縣蓮潭鎮,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壹種祭祀舞蹈。
賀樓舞的舞蹈動作原始而粗獷。舞者們打扮成女人,穿著黑色襯衫和裙子,戴著黑色酷酷的帽子,腰間系著圍巾,腳上穿著麻鞋。領舞者手捧麥穗,壹邊唱著《賀樓之歌》,壹邊擺姿勢、搖手、跺腳,向東南西北方向翩翩起舞。賀樓歌曲的旋律固定而悠揚。
賀樓舞蹈對研究嶺南民俗文化有壹定的作用。目前,該舞蹈處於瀕危狀態。
9.茶粥
擂茶粥主要起源於雲安縣茶洞鎮,是民間流傳的壹種保健食品。據說它已經有400年的歷史了。是雲浮市頗具特色的民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