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綠豆湯怎麽做的快?

綠豆湯怎麽做的快?

從古到今,從皇帝到將軍到普通百姓,每個人都希望長壽。研究養生的《黃帝內經》開篇就說,人可以活到“天”歲,活到100歲就死了。“天”是指人如果身體健康,沒有生病,正常壽命是100 ~ 120年。這不是古人的美好願望,現代醫學也支持這種觀點。

奇怪的是,如此先進的科技,平均壽命只有7、80歲,而且大多死於疾病。很多人3、40歲就來家裏了,比如高血脂、糖尿病、中風癱瘓等等。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卻成了藥罐子。原因是什麽?

早在幾千年前,祖先就指出了身體的奧秘。《黃帝內經》有壹個養生的大原則,就是“天人合壹”、“天人相應”,看起來很玄妙。簡單來說,人要順應自然,因為人也是自然的壹部分。

比如現在很多女生在寒冷的冬天穿單薄的衣服,問她冷不冷。她會說她要忍受寒冷,這叫“美麗冷凍”。也有壹些人過於註重健康。聽說吃人參很補,他們自己也吃人參。聽說綠豆降火,所以每天都喝綠豆湯。跟著沒毛病,結果不是上火就是拉肚子。

這些人不了解身體的真正需求。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壹個獨立的小環境,有的冷,有的熱,有的虛,有的實,有的濕,有的低,有的幹。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內環境特點和“身體”這本書,在生活中遇到小病小災時,無從下手,防不勝防,甚至會發展成大病。

根據個體差異找到合適的方法

經常有人問我“張老師,為什麽他也用刮痧療法,卻刮了那麽多劃痕,好得那麽快?”:我不會刮胡子。怎麽好得這麽慢?”,“為什麽我拉肚子的時候醫生讓我用艾條灸?有人拉肚子,醫生建議刮?」

像這樣的問題太多了,因為現在中醫養生很流行,市面上的養生書籍也很多,介紹方法也越來越詳細。讀者如果沒有壹個根本的了解,就會有這些關於中醫養生的疑問。大多數人只知道按照書本或講座去做,並沒有真正了解身體的特點。

就像“喝水排毒”壹樣,如果只是機械地理解,每天規律地喝8杯水,未必會變得更健康。要知道,在幹燥的環境下或者炎熱的身體裏,8杯水是不夠的;但是,在寒冷的環境下或身體寒冷或體溫過低的情況下,每天都不適合喝8杯水,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熱量來運轉,而喝水過多會導致腹脹和尿頻。

我之所以寫《體質與五臟養生》,是為了教會大家認識自己的體質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這是本書的主要核心思想。

同病不同治,是因為身體條件。

留意身邊的人,妳會發現,愛喝水的人,走到哪裏都會端著杯子;不愛喝水的人,渴到受不了才會喝水。而且有的人喜歡吃油膩的食物,有的人喜歡吃素;有的人特別怕冷,有的人特別怕熱;有些人總是心煩意亂,而有些人總是面帶微笑。

這說明每個人先天的天賦、飲食習慣、生活經歷不同,後天的修養、精神感受也不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身體,比如呼吸、消化、運動、泌尿生殖、情誌等等,因為這些因素千變萬化,使得每個人的內環境寒熱不同,氣血津液的狀態也不同,有濕、燥、瘀、滯、虛、實。

這些差異是有規律的、明顯的特征。中醫把這些特征按陰陽、寒熱虛實、血瘀濕來分類,會影響體質。2009年4月9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正式發布,將內環境分為9種體質類型,即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滯質、過敏質。

根據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保健和治療方法。這就是為什麽同樣的癥狀出現在不同的人身上,醫生會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法。按照中醫的思維,這叫“辨證施治”,用於養生保健就叫“辨證施治”。

同病不同治,根源在體質,體質的根源在哪裏?在五臟之中。如果五臟平衡,就是健康的“和平憲法”;五臟壹旦失衡,就會導致體質偏頗。比如腎陽不足的人是“陽虛體質”;腎陰不足為“陰虛體質”等等。

我把最弱的器官比作“人生短板”,即“體質”是由“最差的器官”決定的。因為遺傳因素,這個“短板”很可能伴隨我們壹生,決定健康的趨勢和患病的規律。預測健康的發展趨勢也是區分體質的目的。

認清自己的體質,想辦法安全。

說到體質,很多人都知道很重要,也看了很多資料,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麽體質。因為我看到哪壹個,就覺得自己符合。畢竟我還不知道自己屬於哪種體質。還有人說這太專業了。作為壹個普通人我該如何理解“脈象”?怎麽能看懂「舌苔」?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我根據多年的經驗,將判斷體質的方法引入到保健中來。其實很簡單,就是“先看臉,再看舌,握手,刮痧拔罐。”

適合家庭保健的療法壹般有刮痧、* *、艾灸、拔罐四種。這四種療法各有特點,各有適合的體質。艾灸最適合體寒人群,拔罐除濕最有效,* * *擅長舒筋活絡,刮痧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最快。

至於“針灸療法”,專業性太強,不能由專業醫生操作,“刺血療法”更適合血熱血瘀的人,但也需要醫生的監督或指導。

選對療法的前提是分清寒熱虛實和體質。找到合適的部分也很重要。人的五臟在整個體表和局部器官上都有反應點或相關區域,如經絡、穴位、全息穴位等。

找到五臟的“短板”,然後運用四法中的壹種或幾種療法對相應的體表區域進行治療,可以達到最佳的保健效果,這就是中醫保健技術的優勢:不用打針,不用吃藥;方法對了,手法好了,就可以保養身體了。

中醫保健治療重在調理內環境。“熱則寒,寒則熱,虛則補,實則瀉,濕則除,滯則治,瘀則除。”這種壹壹對應是完美的,讓保健可以根據個體體質有效解決個體健康問題。

正確判斷體質,分清寒熱虛實,選對療法,找對部位,就能為五臟六腑創造壹個幹凈適宜的環境,使人健康地工作,直到精力自然耗盡的那壹天,每個人都能活到生命的盡頭。

來源:圖文摘自張秀芹《拯救體質之戰》/著。

訂閱健康阿羅哈視聽頻道,更輕松閱讀健康知識,每天關註自己的健康!line @ ID:@:/LOHAS/Article/3138/拯救體質之戰-閱讀身體;這本書將活到生命的盡頭關鍵詞:漸康文化,身體,體質,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