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壹:從遠處看竹園的生長情況來看,正常的竹園每畝大約會生長160-200根竹子,林業上稱之為“立竹度”,即每畝竹子的數量。竹子通過地下的竹鞭傳播生長,竹鞭上的潛伏芽在條件合適的時候發芽長出竹筍,但並不是每年都能長出竹筍。當竹類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養分充足時,其竹鞭的潛伏芽就會萌發,長出竹筍,但當光合作用積累的養分不足時,當年就長不出竹筍,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積累的養分充足時才能長出竹筍。
所以,那些年的帶筍竹,壹定是郁郁蔥蔥,竹葉茂密,通過竹子的這壹特性,我們可以從遠處看到竹子在竹園裏的生長情況。當我們發現某地的竹子非常密集,竹葉明顯是深綠色的時候,就可以完全確定今年這個竹園的竹筍很多,潛在的冬筍很多,肯定可以挖到冬筍。
要點二:通過仔細觀察竹子走向來判斷冬筍的生長方向。有人說竹子分公母,下壹枝是奇公,不出筍,下壹枝是偶母,能出筍。其實這是謬論,根本不是這麽回事。竹子不分雌雄。竹子的底枝是根據竹園的疏密而枯萎脫落的,與雌雄無關,竹子沒有雌雄之分。
進入最茂密的竹園後,首先要尋找長勢最好、綠葉茂密的竹子。這樣的竹子壹定有冬筍。然後根據周圍竹子的密度和竹枝的走向來判斷竹鞭的走向,從而確定冬筍的分布方向。壹般來說,交替竹枝的方向基本上就是竹鞭的生長方向,當然需要結合竹子所處的土壤條件綜合界定。基本上可以鎖定竹枝指示的方向,向土壤深厚肥沃的方向尋找冬筍。
要點三:仔細搜索竹鞭的生長方向,挖掘冬筍,搜索冬筍的具體位置。經驗豐富的竹農還有壹張王牌。即根據竹枝的生長方向,先用鋤頭敲擊竹根,竹枝生長方向的土壤會有明顯的震動,以幫助確認竹枝的方向。然後沿著深而肥沃的沖擊土,用鋤頭敲擊地表,地下有竹筍的土敲擊發出的聲音和沒有竹筍的土有明顯的區別。沒有筍的會聽到正常的回聲,有筍的會有空洞松散的悶音。當然,完全掌握這壹招是需要很多經驗的。有時候運氣好的話,竹鞭方向會有疏松的土壤隆起,可以直接確定冬筍的位置,快速挖出來。否則只能按照竹鞭的方向試探性的挖,直到挖出冬筍。
自然生長的竹園壹般分大年和小年。當某壹年雨水充沛,氣候溫暖,竹子長得非常茂盛,積累了較多的養分,在某壹年就會冒出大量的竹筍,稱為“大年”,但過了大年,竹子積累的養分就消耗殆盡了。第二年竹子雖然正常生長,但肯定很少能長出竹筍,也就是所謂的“小年”。竹農壹般在“大年”多收筍,減少竹子養分消耗,小年加強撫育和施肥,促進竹子生長,避免大小年同時存在,保證竹園穩產高產。所以“大年”挖冬筍很簡單,小年挖冬筍卻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