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油茶之鄉”的美稱。據史
料記載,在嘉慶、道光年間便開
始有人從興義引進油茶到冊亨
種植, 並形成了壹定的生產規
模。從清末到民國初年,我縣的
茶油、棉花、桐油、蔗糖已暢銷
到廣西的田林、百色、南寧及本
省的安順、興仁、貞豐等地。據
民國25年(1936年)編撰的《冊
亨鄉土誌略》記載,我縣每年產
油茶籽5000擔, 創收9萬元,
占全縣農副土特產品進入外地
市場總數的47.37% ,居當時農
副土特產品產量、創收和進入
外地市場之首。
近年來, 特別是第二輪土
地延包以後,在我縣秧壩、粥
佑、八渡、百口、達央、巖架、壩
賴等鄉鎮,農民群眾積極自發
種植了大量的油茶, 全縣油茶
種植面積大幅度提高, 目前***
有油茶林面積5-3萬畝。雖然我
縣油茶已有壹定的種植規模和
知名度, 但尚未形成較強的經
濟優勢,經濟效益差,仍存在著
諸多突出問題 壹是品種老化,
單產低。現在農民自發種植油
茶都是幾十年前的老品種,畝
產油茶籽僅30 -"50公斤,油茶
產量低,生產極不穩定,規模效
益無法體現、二是布局不夠合
理.雖然目前金縣已有5_3萬畝
油茶林面積,但由於種植分散,
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 三是缺
乏油茶深加工企業, 群眾仍處
於“產油茶籽賣油茶籽” 的狀
態,即使偶有家庭作坊榨油,也
僅僅為了自給自足, 油茶產品
沒有大批量、大範圍流通,並且
由於加工工藝落後,效率低、產
量少,市場銷路不暢。
二、我縣發展油茶產業的
可行性分析
(壹)自然條件適宜。我縣
在南盤江幹熱河谷和南、北盤
江濕熱河谷的馬力、納力、新
場、者王、者樓、秧壩、壩賴、達
央、弼佑、八渡、百口等地區分
布大面積的黃壤、紅壤、紫色
土、紅褐色土和磚紅壤性紅壤
等適宜油茶生長發育的土壤面
積達280萬畝, 且坡度均在25
度以下, 加上氣候溫和, 日照
長, 為發展油茶產業提供了得
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二)油茶具有成活率高,
適應能力強,善於管理,成活年
限長和可再生性等優點。種植
油茶技術要求不高, 方法較簡
便. 只要把油茶籽在熟地上種
下5— 10厘米,2—3個月便可
長出幼苗來,不需要作科學處
理.也不需要追肥和打農藥。油
茶的適應性特強, 受氣候影響
小, 土山、沙石山都適宜其生
長,管理也極為方便。而且油茶
的生長周期長, 壹般能活30—
50年,有的甚至可活到100年
以上,屬於四季長青植物,有利
於保護生態環境, 發揮生態效
益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三)由於受陽光充足、雨
量充沛等氣候因素影響,我縣
的油茶皮薄油多、油質好,榨出
的油味道清純可口,營養豐富,
正越來越成為人們喜愛的純天
然的無汙染無公害綠色生態保
健食用油,具有很高的食用價
值和市場前景。
(四)油茶的用途極為廣
泛。油茶油除可用作食用外,還
可用作工業上的輔助原料;榨
出油後的油枯可當作農業肥料
使用,其對疏松土壤、殺蟲滅菌
具有極好的作用;油茶樹木質
堅硬,可用作建築材料。總之,
油茶用途十分廣泛。可以說全
身都是寶。發展油茶產業,有利
於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形成獨
具特色的產業化體系,對拓寬
農民增收渠道, 培植穩定的後
續財源十分有利。
(五)隨著我國加入WTO,
開發利用油茶這壹獨特的綠色
植物資源, 不僅可以避開與發
達國家優勢農產品的激烈競
爭,而且適應現代社會對安全、
營養、無毒無害的食品消費需
求,將其打入國際市場將獲得
更大的經濟效益。
· 22·
三、我縣發展油茶產業的
幾點建議
— — 科學規劃布局,狠抓
基地建設。要搶抓國家實施西
部大開發的契機, 組織廣大幹
部群眾加大退耕還茶力度,切
實以退耕還茶為突破口調整產
業結構,並在政策上、資金上予
以重點傾斜 當前,要把發展油
茶的重點放在秧壩、巖架、弼
佑、八渡、壩賴、百口等南北盤
江濕熱河谷區,並以弼佑、秧壩
為基地,逐步輻射到全縣各鄉
鎮,不斷壯大油茶業在農業生
產中的比重,使油茶盡快成為
我縣的壹大支柱產業和財源增
源、農民增收的壹個新亮點。
— — 興辦油茶加工龍頭企
業,深化油茶產品開發。要以市
場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把市
場、加工、生產有機結合起來,
使油茶從生產到銷售盡快實現
兩個轉變, 即壹要引導農民從
單壹的賣油茶籽向賣油茶油轉
變,使油茶業形成產、供、銷壹
體化的經營體制, 提高油茶的
增值率;二要註重從油茶產品
包裝上入手, 大力發展油茶精
加工,使油茶油從“特產型”向
“特色型”轉變,進壹步促進油
茶生產的商品化和產品優質
化,不斷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 — 著力機制創新, 完善
配套政策。重點要拓寬門路,廣
開油茶油的銷售渠道,努力營
造適宜培育油茶產業的空間。
各級政府要主動為群眾找市
場,積極引導和牽頭開辟縣外
油茶油的銷售市場, 加大對油
茶產業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
“冊亨油茶油” 的品牌形象,提
高其知名度,不斷加快轉縣油
茶產業化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