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臨床表現分類
(1)輕度腹瀉:多由飲食因素或腸道感染引起,或由腸道病毒或非侵襲性細菌感染引起。主要是胃腸道癥狀,食欲不振;排便頻率在增加,壹天10次左右,量不多,像稀水或蛋花湯;大便鏡檢可見大量脂肪球,無明顯全身癥狀,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2)嚴重腹瀉:多由腸道感染引起,常起病急,大便10以上或壹天數十次,黃綠色水樣或卵樣;大便鏡檢可見脂肪球和少量白細胞。有明顯的全身中毒和脫水癥狀,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1)脫水
①脫水性質:已有體液滲透壓的變化。脫水伴隨著電解質的丟失,根據水和電解質丟失比例的不同,可分為三種不同性質的脫水。有關詳細信息,請參見下表:
②脫水程度:體液的累積流失量,可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綜合估計。壹般脫水分為3度。有關詳細信息,請參見下表:
2)代謝性酸中毒。因腹瀉而丟失大量堿性物質;吃得少,腸道吸收不良,熱量攝入不足,體內酮體生成增多;血容量減少,組織灌註差,缺氧,乳酸堆積;腎血流不足,尿量減少,酸性代謝物瀦留。脫水越嚴重,酸中毒越嚴重。輕度酸中毒臨床表現不明顯,呼吸稍快,不易早期診斷。中度酸中毒表現為深呼吸、心率加快、嘴唇櫻桃紅色、厭食、惡心、嘔吐、乏力、無精打采、煩躁不安;嚴重酸中毒時,心率緩慢,呼吸深而快,節律不規則,嗜睡、昏睡、昏迷。由於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可出現低血壓和心力衰竭。
3)低鉀血癥。嘔吐和腹瀉的損失;攝入不足,腎臟保鉀功能差;脫水和酸中毒糾正後,血鉀低於3.5 mmol/L時,出現低鉀血癥的臨床癥狀,稱為低鉀血癥。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四肢無力、心音沈悶、腹脹、腸鳴音減弱、腱反射減弱。嚴重者出現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心電圖顯示T波增寬、變平或倒置,出現U波,腸麻痹、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4)低鈣血癥和低鎂血癥。吃得少,吸收不良;丟在凳子上;脫水和酸中毒糾正後出現手足搐搦或驚厥。少數患者輸液後出現震顫、手足抽搐或驚厥,鈣劑治療無效時,應考慮低鎂的可能。
2.根據發病機理分類
(1)分泌性腹瀉:由產腸毒素細菌和病毒引起,小腸分泌增多,超過結腸的吸收限度。
(2)滲出性腹瀉:由侵襲性細菌引起,侵入腸粘膜,引起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潰瘍和滲出。
(3)滲透性腹瀉:雙糖酶分泌缺乏或不足,或腸道內短鏈有機酸產生過多,使腸道內腸液滲透壓升高。
(4)腸道吸收不良引起的腹瀉。
(5)腸道運動亢進引起的腹瀉。
3.根據病程分類
(1)急性腹瀉:病程< 2周。
(2)持續腹瀉:病程2周至2個月。
(3)慢性腹瀉:病程2個月以上。
4.幾種常見病原體引起腹瀉的臨床特點。
(1)病毒性腸炎。常發生於秋季,俗稱“秋瀉”。起病急,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如發熱、上呼吸道感染、嘔吐等癥狀,壹般無明顯中毒癥狀。排便次數增多,且重、稀、黃。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狀,有少量粘液,無腥臭味,鏡下白細胞少或無。嚴重腹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輪狀病毒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抗生素治療無效,病程約5 ~ 7天。
(2)四種類型的大腸桿菌腸炎。①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潛伏期約為1 ~ 2天。起病緩慢,大便黃綠色、蛋花湯樣,有腥臭味,可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大便鏡檢偶爾顯示白細胞。②中毒性大腸桿菌腸炎:潛伏期1 ~ 2天,起病急,輕重不壹。癥狀與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相似。③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潛伏期18 ~ 24小時,起病急,常發熱腹瀉,大便粘稠帶膿血,常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痛和急性腹瀉,甚至休克。大便鏡檢與細菌性痢疾不易區分。④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大便開始為水樣便,後轉為血便。體溫可以正常,可以有腹痛。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
③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多數繼發於長期口服廣譜抗生素。起病急,發熱,頻繁腹瀉,大便汙濁,呈海水樣大便,易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和中毒癥狀,嚴重者休克,大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和革蘭陽性球菌。糞便培養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凝固酶試驗呈陽性。
(4)真菌性腸炎。常為白色念珠菌,多發生於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體弱兒童,常伴有鵝口瘡。大便稀而黃,氣泡較多,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的塊。糞便的顯微鏡檢查顯示真菌孢子和假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