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在戰國時期就開始挖井鹽。
四川省自貢市以盛產井鹽而聞名。自貢開采井鹽已有2000年歷史。據記載,鹽工在自貢共打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達1000米。就算平均300米,也相當於鉆了400多座珠峰。
鹽業從打井、采鹵、運鹵到炒鹽,分工精細,工序繁雜,工程造價和設備投入相當大。開壹口井壹般要壹兩年到四五年,最多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沈井投資從淺的1200元到深的20000元不等,甚至還有人花了30000到42000元卻看不到作品。大多數經營水井和爐竈的企業主將他們的資本集中起來,並采取合夥人制度來使他們的資本變得強大。在芙蓉產區,投資者(稱客)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打井,可分為“定年井”(或“客井”)和“子孫井”。道光朝以前,多為“定年井”,即鑿井成功後,投資者只按比例享有壹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井及其設施全部無償返還地主;“後代井”挖掘成功後,投資人和房東將長期擁有所有權。隨著鑿井技術的提高,井深相應增加,投資者預付資本量持續上升,改變了股份結構中投資者和地主原有的股份比例,“定年井”逐漸過渡為“後代井”。壹般情況下,井建成投產後,地主持有六分之壹至四分之壹的股份,稱為“主股”、“地脈日股”或“地脈壺口”;剩下的大部分份額歸投資者所有,稱為“工作日份額”、“客日份額”或“開水”;如果有承辦人(集資鑿井的發起人或組織者),就要從日份額或鍋口中劃出壹部分份額作為對承辦人的獎勵,稱為“幹日份額”、“團首日份額”或“開水”。
井鹽產地的投資者主要是商人,尤其是陜西和山西。他們大多是從鹽商和典當商起家的。壹是他們從控制川鹽運輸領域入手,通過“租售代銷”的方式獲取大量利潤。然後他們進壹步控制了廣大的川鹽銷售口岸,在各地開設鹽店,積累了巨額財富。最終,我們將與當地土著人民合作,將商業資本投資於鹽業,並將其轉化為產業資本。
挖井燒竈的鹽工,多是失去了生產資料,以勞動換價值的方式出賣勞動力的農民。其中既有當地的原住民,也有四川各縣的人,還有來自貴州、江西、陜西、雲南等地的流民,尤其是靠燒飯竈謀生的流民。
由於井鹽生產需要分工協作,井、竈、鍋都需要各種專門的工匠,如挖井、治井的山地工匠,炒鹽的燒鹽工匠,搭鹵鍋的山地工匠,裝火盆、火圈的竈頭,按專業高低、工種不同取酬的挑水工匠。廚竈和山民很受井主的重視,甚至山民也有權利招工人,以方便井竈的正常生產。據清末芙蓉鹽場井、竈、棚的生產工藝粗略估計,有四五十種分工。井、竈、廚分別有掌櫃、經手人、管事、外場等管理人員,有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龍門帳”固有的復式記賬法,代表了當時中國會計的最新水平。在此基礎上,19世紀後期,形成了壹些大型鹽業手工業作坊,如芙蓉鹽廠“四大家族”之首王三偉堂。鼎盛時期有數十口黃黑鹵井,每爐700多口天然氣鍋,常年從業人員1200多人。20世紀初,四川井鹽工業的壹些手工業作坊曾用機器提取鹵水,向現代工業轉型,但並不成功。
、
歷代用鹽主要有海鹽、池鹽(湖鹽)、井鹽、巖鹽(礦鹽)。
1.海濱城市壹般都是海鹽。
第二,北方大部分城市都是礦鹽。
第三,四川的城市壹般都是井鹽。
第四,中原很多城市都是池鹽。
池鹽:顆粒狀,又稱“鹽”。池鹽顆粒大,顏色白,質地純,含芒硝和鎂多。它不僅可供人們食用,也是化學工業、輕工業和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用池鹽腌制的鹹菜色澤鮮美,時間久了也不會腐爛。
礦物鹽:又稱巖鹽,化學成分為NaCl,晶體屬於等軸系鹵化物。
生產方法是保密的。
海鹽:氯化鈉,氯化鎂,氯化鈣。
井鹽:Ca(HCO3)2-CaCO3,NaCl,MgCl2,CaCl2,Na2CO3,NaNO3-NaNO2
總之,井鹽成分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