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長臂蝦》作文600字。

《長臂蝦》作文600字。

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馬來西亞對蝦,又名金錢蝦(臺灣省)和長臂蝦,是壹種大型長臂淡水蝦。它屬於巨臂綱,巨臂綱。起源於東南亞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主要棲息在河流中,下遊受潮汐影響較多。其形態與我國南方各省分布的青蝦相似,但個體比青蝦大得多,最大個體可達1 kg左右。

羅氏沼蝦具有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生長速度快、體型大、價值高、食性廣、易於飼養管理等特點。低脂肪高蛋白,蛋白質中有八種氨基酸。羅氏沼蝦不僅味道鮮美,還可以用來制作甲殼素。可溶性甲殼素具有耐堿、耐曬、耐熱、耐腐蝕、不潮解、不風化、不蟲蛀的特點。廣泛應用於塗料印染行業,並作為彩膜印刷的助劑,能改善布料和薄膜的色調,提高顏色附著的濃度和牢度。我國從1976開始從日本引進這種蝦,現已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十多個省市廣泛養殖。

蝦的身體很大,分為兩部分:頭和胸部,以及腹部。頭部和胸部較厚,腹部從前向後逐漸變小,末端逐漸變細。壹般來說,成雄蝦比雌蝦大,體色為淡藍色,帶棕黃色條紋。雄蝦的第二步特別發達,多為藍色。因為蝦的真皮中有各種顏色的色素細胞,最常見的是胡蘿蔔素的衍生物,常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各種結構,反射出各種顏色。所以體色往往會隨著生活環境而變化。

蝦的表面覆蓋著壹層幾丁質骨架,保護柔軟的身體和附著的肌肉,節段之間由薄而堅韌的膜連接,使節段可以自由活動。整個身體由20節組成。頭有5節,胸有8節。頭部和胸部的身體部分已經愈合在壹起形成了頭部和胸部。腹部有七個部分。

隨著生長發育階段的不同,羅氏沼蝦會改變棲息地。幼蟲發育階段,必須生活在有壹定鹽度的鹹淡水中,否則會死亡。當幼體變成幼蝦後,它們都生活在淡水中,過著底棲生活,直到成年和育雛的父母。白天隱藏在深水中或水生植物與洞穴之間,但夜間活動。覓食和產卵大多在夜間進行,只有少數個體在白天進行交配活動。

羅氏沼蝦對水溫、水流和水中溶解氧的變化非常敏感。其最適溫度範圍為14 ~ 35℃,最適溫度為23 ~ 32℃。低於14℃壹段時間就會凍死。在炎熱的夏季,中午水溫達到36 ~ 37℃時,仍能存活,但持續幾個小時就會影響生命安全。當淡水註入池塘時,羅氏沼蝦成群結隊地遊向進水口,甚至向上爬行。當水中溶解氧較低,導致浮頭,即集群爬到岸邊,反應較慢。於是飼養員總結了壹條經驗:“要想養好蝦,水電缺壹不可。”

羅氏沼蝦是壹種雜食動物,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其食物組成是不同的。剛孵化的蚤幼蟲主要以成蟲為食;由於多次蛻皮,可以吃魚碎片和其他微小的動物餌料。淡化後的幼蝦成為雜食性,其食物主要有水生蠕蟲、水生昆蟲幼蟲、小型甲殼動物、魚類、其他動物碎屑、谷物、瓜果、水生植物莖葉等。甚至連自己蛻下的蝦仁都可以做魚餌。當饑餓感和飼養密度過高時,兩者之間就存在相殘現象。在人工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將配合餌料加工成大小適口的顆粒餌料。

新孵化的跳蚤幼蟲必須在微鹹水中生長和發育。跳蚤幼蟲發育成幼蝦後,專門從事淡水底棲生活。在良好的飼養和管理條件下,經過半年的培育,它們可以達到成熟期。

性成熟的雌蝦在產卵前要去殼壹次,稱為生殖脫殼。炮擊前活動減弱,對光反應遲鈍,食量明顯減少。交配在脫殼後幾小時開始。此時,雄蝦昂首挺胸,不停擺動觸角,伸出有力的大爪子,抱著雌蝦,不斷跳躍。幾分鐘後,抱住母蝦,將母蝦舉至反位,胸腹貼緊,遊動的腳不停拍打,交配活動很快完成。精液塊附著在雌蝦胸腹部的附屬物之間,被壹層薄薄的膠水包裹,雌蝦在交配後6-24小時開始產卵。產卵過程壹般持續4-5小時。橙黃色的卵粘在攜帶卵的剛毛上,腹部的側甲延伸形成壹個盛卵腔,保護卵不孵化。受精卵可以在淡水或鹹水中正常孵化。但孵化出來的幼體必須在微鹹水中發育,否則2 ~ 3天就會逐漸下沈,直至全部死亡。因此,在卵即將孵化時,即卵由橙色變為淺灰色時,應將帶卵親蝦轉移到鹽度為12% ~ 14%的海水養殖箱中進行孵化。

羅氏沼蝦壹生中要經歷多次蛻皮和變態。從受精卵孵化到變態成幼蝦,要經歷11次蛻皮。第壹次蛻皮是孵化後1 ~ 2天,以後每隔2 ~ 3天蛻皮1次。隨著蛻皮長大,需要24 ~ 35天才能長成幼蝦,再經過5個月的飼養就能長成成蝦,因此可以捕捉上市。

羅氏沼蝦作為壹種高檔水產品,生長速度快,繁殖力強,成蝦飼養相對容易。既可以作為魚塘搭配養殖的對象,也可以精耕細作。但由於羅氏沼蝦不耐低溫,需要越冬,對苗種生產要求高,需要專業化的苗種基地。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人工養殖了。

羅氏沼蝦的人工養殖可分為幼體養殖和成體養殖兩個階段。從生產方式看,有魚蝦單壹養殖和混合養殖。

羅氏沼蝦幼體適合在淡水中生活,因此需要對養殖的幼體進行脫鹽處理,使其逐漸適應淡水的生活環境。因此,當90%以上的幼體發生變態時,需要在3 ~ 8小時內逐步更換幼體飼養池中的苦鹹水進行脫鹽。在幼體淡化前,應將池塘中未變態的蚤狀幼體用篩子撈出,集中培養,然後吸出壹半池水或直接加入淡水。在脫鹽處理過程中,應註意逐步調節池水的溫度,使幼蝦出池時的水溫接近外界水溫,為幼蝦出池創造條件,提高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幼蝦養殖池最好采用水泥池或混凝土磚砌成的土池作為池壁。面積15 ~ 20m2,水位0.5 ~ 15~20m2。在水池裏設置壹個隱蔽的地方,讓水慢慢流動。此外,投餌池塘要排灌方便,底部平整,不滲漏,池塘壹側要搭涼棚,供幼蝦棲息。幼蝦的放養密度為150 ~ 200只/m2。幼蝦的食性很廣。它們除了餵食花生麩、豆渣、米糠等混合物制成的顆粒餌料外,還嘗試餵食壹些動物餌料如魚碎片、蠅蛆等。同時要補充少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促進生長,避免自相殘殺。為了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防止殘留餌料過多而造成水質汙染,最好將餌料做成適口的顆粒,裝在餌料盤上飼餵。日投餵量按幼蝦總重量的8% ~ 15%計算,分早晚兩次投餵。經過50 ~ 60天的精養,仔蝦體長可達3 ~ 4厘米,可作為蝦苗出池進行成蝦養殖。

商品蝦的養殖應堅持因地制宜,根據蝦種來源、飼料狀況、水環境、養殖技術等采取科學的養殖方法,達到提高養殖產量、增加養殖效益的目的。

成蝦生產池面積宜為1 ~ 2畝,水深宜為1 ~ 1.5 m,底部平坦,排水灌溉方便,抗滲漏性好,最好有間歇緩水流過。養蝦和養魚是壹樣的。放養前要清理消毒生產池,還要清除野生雜魚等有害生物和水生植物。其次,要改善水質。清塘後10 ~ 15天和放苗前7 ~ 10天施有機肥壹次,培養浮遊動物,使蝦種壹入池就有豐富適口的餌料。壹般每畝單個養殖池投放幼蝦8000 ~ 12000只。

羅氏沼蝦的成體投餵主要以人工投餵為主。餌料種類主要有螺殼肉、鮮魚等動物性餌料,豆餅、花生餅、小麥粉等谷物性餌料和新鮮蔬菜等植物性餌料。成蝦養殖期間,飼料的蛋白質含量略低於幼蝦,需要25% ~ 30%。飼料中粗蛋白與植物蛋白的比例為1: 1,飼料中應添加1% ~ 2%的礦物質以滿足羅氏沼蝦生長對微量元素的需求。配合飼料制成的顆粒餌料,其直徑應隨羅氏沼蝦的生長而異,要求新鮮適口,質量高,數量足。羅氏沼蝦生長迅速,攝食量大,但不耐饑餓。因此,在成蝦的投餵期,必須堅持恒質、定量、多點、多次投餵。壹般每天投餵成蝦體重的5% ~ 7%為宜,早晚各1次,上午30%,下午70%。

在整個成蝦攝食階段,要特別註意缺氧問題。壹天巡視幾次池塘。如發現蝦類成群遊到池塘邊,移動緩慢,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人工增氧。

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成蝦在養殖池中飼養5個月以上,即可達到市場規格(1.5厘米長,25-50克重)。釣法可以把池塘的水抽幹去捕撈收獲,也可以用網拉去捕撈大的,留下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