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綠環海蛇
藍環海蛇,也被稱為Aikitlinhai蛇,是壹種有毒的海蛇,屬於蛇亞目眼鏡蛇科。它曾經是世界上最毒的蛇之壹,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北部阿什莫爾群島的礁石周圍。它的毒性強到可以瞬間殺死獵物,致死劑量不到1 mg,堪比澳洲十大陸生蛇。
2.貝爾徹海蛇
貝爾徹海蛇也被稱為伯徹海蛇。它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毒的海蛇,但現在它更新了排名,分布在紅海、印度洋北部、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亞北部。蝮蛇的毒液含有神經和肌肉毒素,毒性極強,壹般認為與澳大利亞的陸地蛇相當。貝爾徹海蛇性情溫和,喜歡棲息在大陸架和島嶼周圍的淺水區。它們的毒液有很強的神經毒性。好在毒液分泌的量不多,貝爾徹海蛇的毒牙也沒什麽效果。基於各種因素,它不被認為是壹種高度危險的蛇。然而,在處理這條蛇時,妳仍然需要小心。
3.臉頰開裂的海蛇
裂頰海蛇,也被稱為鉤鼻海蛇,看起來有點像Aikittlinhai蛇,是蛇科的壹員。與眼鏡蛇亞科相似,都是有前溝齒的毒蛇。尾部平如槳,軀幹後部略扁。西起波斯灣,東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的暖水均有分布。其毒性大部分是神經毒性,部分是肌肉毒性。鉤鼻海蛇是為數不多的對人傷害較大的海蛇之壹。大多數發生在漁民捕魚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被咬死。由於其強大的毒液,裂頰海蛇無疑是海洋中最危險的生物之壹。
4.橄欖海蛇
橄欖海蛇是壹種危險的毒蛇,是澳大利亞北部的壹種珊瑚礁蛇。它有壹個堅實的身體與紫褐色和淺褐色的底部。通常全身都有壹些乳白色的鱗片,尾部垂直壓縮。大部分被奶油化後都是褐黃色的。平均大小是1.2米,但是可以長到2米。雖然看起來非常兇猛,攻擊性也很強,但是攻擊性卻很少。
5、刺鱗海蛇
刺鱗海蛇,全長約1.5米。體型在海蛇中較粗。主要分布於中國廣東和臺灣省、南海、澳大利亞海域、印度西部海岸、斯裏蘭卡、泰國灣、馬來西亞、越南等沿海地區,以及菲律賓群島等東南亞海域,也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沿海。有成群遷徙的習慣。生殖方式為卵胎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被列為。
6.印度-澳大利亞海蛇
印度-澳大利亞海蛇,體長120-200 cm,尾扁平,體淺褐色或黃色,有深色斑點和條紋,側面有斑點。分布在澳大利亞西北部和新幾內亞南部之間的水域。棲息於淺海、海灣和潮汐河流,主要以鰻魚和其他魚類為食,胎生。
7.淺灰色海蛇
淺灰色海蛇的腹鱗與綠環海蛇相似,但軀幹最厚處的背鱗呈六邊形或方形,稍有平鋪或相互鑲嵌,軀幹前部不是很細,頭也不小。軀幹上的深色環紋沒有達到腹部的中心。從側面看,深色環紋之間的淺色部分較寬。淺灰色海蛇毒液含有淺灰色海蛇神經毒素。淡灰色海蛇分布於波斯灣至印度-澳大利亞水域、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廣東、海南和山東沿海地區。
8.杜氏劍尾海蛇
杜氏劍尾海蛇是壹種劇毒劍尾海蛇,主要分布在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喀裏多尼亞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北部、東部和西部沿海地區,向西延伸至珊瑚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和印度洋。身體背部有明顯的脊狀突起,是中性的,只有在外界因素的威脅下才會攻擊。世界上最毒的蛇之壹。
9.長鼻子海蛇
長吻海蛇又稱黃腹海蛇,是蛇科(Serpentidae)下的單型毒蛇——長吻海蛇屬(long-snouted sea snake)的唯壹物種,主要分布於世界熱帶海域。長吻海蛇體長50-70厘米,身體粗糙,感覺像壹條失意的蛇,最長的有1米。頭狹長,吻長。從吻的末端到眼睛的長度大於兩眼之間的寬度。鼻孔開在鼻背,由瓣部開閉。軀幹和尾巴相對扁平。背部黑褐色或黑色,腹部亮黃色。尾巴可以有5-10個斑點。
10,平頭海蛇
平頭海蛇是眼鏡蛇科平頭海蛇屬的爬行動物,又稱多刺海蛇。分布於東印度洋,經印度-澳大利亞水域至澳大利亞和菲律賓沿海地區,臺灣省島和中國大陸的福建、山東、香港、海南、廣西等地。本種的模式起源於東印度群島。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