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表止汗:用於全身無力、表虛衛弱、自汗、易受涼感冒等。,常配以浮小麥、麻黃、五味子、烤龍骨和牡蠣等。用於衛氣虛,易出汗,經常感冒,(玉屏風散)加桂枝、白芍等。用於治療陰虛盜汗,如當歸黃流湯;可用於氣虛陽衰所致的畏寒多汗等癥,如(芪附湯)。
2.補中:用於脾胃虛弱、中焦不足的患者,如乏力、懶言、食欲不振、大便時間長、面黃氣短,或腰腹墜重,或脫肛,如(補中益氣湯)聚元湯;治療脾胃虛寒、中氣下陷引起的氣短、腹脹、久瀉、脫肛、崩漏、子宮脫垂,如歸脾湯;治療後因氣虛而虛弱,如(參芪膏)。
3.托瘡生肌:用於氣血兩虛,瘡瘍不化膿,或化膿後久不愈,如(透膿散、當歸黃流湯)。
4.利尿消腫:用於氣虛、水濕停滯所致的四肢水腫,小便不利,如(十全大補湯)、(季芳黃芪湯)。
藥理學鑒定
無論是陽虛還是陰虛,都是表裏氣虛,陰虛所致。所以陽虛和陰虛都可以。同時也是“瘡家要藥。”加倍黃芪量益氣固表止汗。
臨床應用
(& lt糾正《醫林>補陽還五湯》中的錯誤)。治療中風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暢、口流涎、截癱、下半身癱瘓等癥。
應用和兼容性
1.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舒等癥。①治療脾胃氣虛證。黃芪擅長補中。白術(如舒淇膏)常與脾虛氣短、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配伍,以益氣健脾;如果氣虛嚴重,加入人參(如參芪膏)增強補氣效果;若中焦虛寒,腹痛急,常與桂枝、白芍、甘草(如黃芪建中湯)同用,以補溫;若氣虛陽弱、疲乏多汗,常與附子(如芪附湯)配伍,以利溫陽固表;②中氣郁結證的治療。脾陽不升,中氣不降,但見慢性腹瀉、脫肛、內臟下垂者,黃芪能補中氣,升清陽,常與人參、升麻、柴胡等配伍。(如補中益氣湯)滋養中氣,解除抑郁。
2.用於治療肺氣虛、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證。黃芪能補肺氣,衛氣,從而固表止汗。用於治療肺氣虛、咳嗽、氣喘、氣短。常與紫苑、五味子同用。近年來,黃芪聯合百部、地龍治療慢性氣管炎療效顯著。治療表虛衛弱、易感外感的自汗癥(玉屏風散),既能固表止汗,又能護表抗邪。
3.用於氣虛、水濕虧損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黃芪能益氣利尿,故能消腫,如季芳黃芪湯。目前黃芪主要與補脾益腎、利濕利濕的產品配合使用,長期治療慢性腎炎水腫、尿蛋白也頗有療效。
4.氣血兩虛,膿腫內陷成膿不潰或久不潰。黃芪能益氣養毒、排膿生肌。治膿不潰,常與當歸、穿山甲、皂角刺等配伍。,以養毒排膿;對於慢性潰瘍,可與當歸、人參、肉桂配伍,生肌斂瘡。此外,對氣虛血虛引起的面色萎黃,可補氣生血,常與當歸同用。用於便血、崩漏等。,因氣虛不能補血,可補氣補血,常與人參、桂圓、當歸等同用。治氣虛血瘀所致的關節痛、麻木或半身不遂,可益氣散結,常與桂枝或當歸、紅花、地龍等同用。用於氣虛津虧引起的口渴,可補氣生津止渴。常與地黃、山藥等同用。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作用:30%黃芪水煎劑能加強學習記憶,鞏固小鼠的記憶。
2.心血管作用:水煎劑和黃芪甲苷在動物實驗中有降壓作用。
3.利尿作用:煎劑能增加實驗動物或人體的尿量,表現出較強的利尿作用。
4.抗炎作用:黃芪甲苷能拮抗組胺和5-羥色胺引起的大鼠皮膚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黃芪多糖能顯著增加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噬斑形成細胞的溶血能力和明顯的碳粒清除率。
5.抗病毒作用:對辛德比斯病毒、新城疫病毒(NDK)、濾泡性口炎病毒(VSV)、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此外,它還具有抗衰老和抗腫瘤的作用。
化學成分
含有糖、粘液、膽堿、甜菜堿、幾種氨基酸等成分。
劑量用法
9-30克,水煎。
註意使用
本品易助火,表實陰虛陽亢、氣滯濕阻、積滯食積、癰初或潰後、熱毒過盛者,陰虛陽亢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