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的時候,陜西漢中有個叫韓二的人。他剛結婚不久,夫妻二人開了個小面館,專供轎夫小販們打個尖消個夜。那時,酸醋還沒有出現。韓二賣面條時,只是在臊子上調壹些油鹽,味道並不好,因此生意很清淡。有壹天晚上關了店門。韓二夫妻倆照例把第二天作臊子用的小白菜洗凈炒好裝在壹個小竹籃裏。小竹籃又順手放在壹個盛有面湯的大湯盆上,就關門睡覺了。第二天早晨,店門還未開,就傳來了“咚咚”的敲門聲。韓二開門壹看,原來是內弟來了,說是他媽得了急病,請姐姐和姐夫去壹趟,韓二夫妻倆聞言不敢怠慢,趕快帶上幾串錢就過漢江河去看望鄉下的病人了。韓二的丈母娘已六十來歲了,得了個發燒病。韓二夫妻倆很孝順,到家後趕緊請大夫看病,忙活了四五天,直到老人病治好了,才轉回城,時間已經正午。 店門打開,又開始接客了。兩個客人走了進來。壹個老年人,壹個壯年人,都是平民打扮,態度非常和順。韓二下好面條,找不到白菜臊子了。找來找去,發現在剩面湯裏。他問妻子;“這是咋啦?”妻子想了想說:“壹定是貓兒尋食時把竹籃踩翻了的。”韓二想了想,有道理。他端起來聞了聞有壹股酸味。他只好對客人說:“客官,對不起,臊子沒有了,湊合著吃頓白面吧!”壯年客人走到湯盆前壹看,只見面湯中的小白菜青中帶黃,酸中帶甜,水水象稠酒壹樣。他說;“店家,不要緊,我們正想吃點小菜!”老年客人怕吃出了問題,忙說:“依老夫看來,還是小心為是,萬壹吃壞了肚子?”壯年客人笑了笑說;“妳老過於小心了。這又不是毒藥怕啥?都是吃的東西嘛。”“那——”老年客人捋著花白胡子沈吟了壹下又說;“好,那就讓老夫我先嘗第壹碗吧!”壯年客人點了點頭。韓二把面湯裏的白菜臊子澆上了第壹碗面,然後再美美地淋上壹勺紅油辣子。老年客人接過來調勻後先少少地嘗了壹口,嗯,沒問題,接著才放心大膽地吃了起來。
“怎麽樣,好吃嗎?”壯年客人問。
“又酸又辣又香,真好吃!”老年客人連連點頭稱贊。
壯年客人跑了大半天,早就餓了,迫不及待地叫店家澆上了壹碗,他壹吃,果然不錯。於是,兩個客人吃了又續,續了又續。老年客人連吃了四碗,壯年客人連吃了六碗。壯年客人吃完後抹了抹嘴上的油跡,對韓二說道;“店家,這種臊子面真是好吃,妳看該取個啥名字呀?”韓二對這意外的發現也很高興,他笑了笑說。“小的兩眼墨黑,肚子裏沒有點文氣,還是請客官取個名吧。”壯年客人轉面對同伴說:“妳肚子裏的文氣多,妳取吧!”老年客人捋著花白胡子沈吟片刻後說;“它稠似水漿,我看,就叫漿水面吧!”“好!”壯年客人和韓二夫妻倆都異口同聲地點了點頭。
就這樣,這種把白菜加面湯浸泡幾天後做出來的漿水面的名聲就傳開了。韓二的小面店天天都門庭如市,生意興隆。後來,他才曉得:那天來的兩個客人,壹個是漢王劉邦、壹個是丞相蕭何。君臣倆在漢中城裏微服私訪民情,異外地發觀了漿水面的作法的。以後,整個漢中和陜西地區都流傳開了。 漿水面是西鄉縣的傳統風味小吃。因其酸香爽口,醒酒解膩,故而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在西鄉,不論是高檔的飯店酒樓還是路邊小店,都有漿水面出售。而那些遠道回鄉的西鄉人,差不多每次都會直奔那酸味飄香的面館,要上兩大碗漿水面,以解離鄉之愁。
相傳在當年張飛為西鄉侯的時期,西鄉縣壹戶人家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立業,獨自生活,唯有老三因幼年患病,拐瘸了壹條腿,只好跟兩位老人住在壹起,並在路邊開了壹家小面鋪,以維持生計。可惜面鋪生意清淡。壹天,面鋪裏來了位客人,要了兩碗面條。恰巧這時菜已用完,沒有東西制作臊子。但是兩位客人又饑又渴,便讓老三隨便找點菜湊合著做成了面臊子。
老三找遍了廚房,終於從壹個瓦罐中找到了幾片白菜。這時他才想起,幾天前自己把幾片白菜洗凈後已經放在瓦罐裏,後來又壹不小心將熱面湯倒進去了。現在拿出白菜壹看,白菜已經有些發黃,還有壹股酸味,幸好還沒有怪味,於是老三就用這酸白菜。老三將面條煮好後,澆上這用酸白菜做成的臊子,忐忑不安地把兩碗面端到了客人面前。不料客人吃後,竟然不約而同地都說這面條好吃,並要老三再來兩碗。客人還問老三:“這叫什麽面﹖”當老三說明原委,並提到這面還沒有名字時,那位客人想了想後說道:“就叫漿水面吧”
等兩位客人走後,老三才聽旁人說,原來那人正是微服私訪的西鄉侯張飛。消息壹經傳出去以後,人們紛至沓來,都急欲品嘗老三的漿水面,從此,老三面鋪的生意便日益紅火起來了。如今西鄉還流傳著壹句歇後語:西鄉的漿水面——連吃帶續,它說的就是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