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蒼山柳琴戲的具體位置

蒼山柳琴戲的具體位置

柳琴戲是蒼山人民最喜愛的地方戲。據有關資料介紹,柳琴戲流行於魯南蘇北廣大地區,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柳琴戲作為壹種獨特的地方戲曲和地域文化載體,已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蒼山縣位於魯南腹地,是柳琴戲的發源地和重要流傳地。據壹些老藝人回憶,柳琴戲在蒼山流傳、興起至少已有100年。

蒼山柳琴戲產生和流傳的歷史背景

柳琴戲早期不叫柳琴戲,唱柳琴戲的藝人不叫演員,叫“小戲”。當時是貧苦農民逃離沙漠乞討的謀生手段,用說唱代替挨家挨戶(叫開門)。舊社會伊河、五河、東河、西河下遊經常被淹,災後莊稼絕收,人們只好背著花,唱著曲子外出乞討為生。過去流傳的壹些民歌,如“江口合,水溢青山,妻兒隨波逐流”,“要不要收下,去莒州,義烏河邊唱春秋”,是當時的悲壯場面,也是人們說唱乞討的真實寫照。

柳琴戲於1887年(光緒13年)在蒼山興起並流傳,先後有蘆塘村的許、、烏坦的、漁溝的馬吉昌等學唱柳琴戲。1900前左東宋啟元先生(小名宋楠)師從費縣老師學習唱柳琴戲。因此,從1887到1900,柳琴戲在蒼山尤其是農村地區日益活躍。

早期民間藝人演唱柳琴戲,沒有打擊樂器,也沒有戲曲服裝,伴奏樂器只是壹把秦越和壹副梆子,持續時間相當長。直到1900左右,出現了專業的藝術家,有兩三個人表演了蕭聲、肖丹和小醜的壹些戲劇。藝人被稱為“三小戲”,從門當戶對的說唱發展到安昌的唱腔。1920左右,壹些柳琴戲藝人開始從農村到集鎮、縣城演出,蒼山縣柳琴戲開始登臺演出。1954年,該劇在華東地區舉行了壹場演出,根據其主弦為柳葉琴的特點,正式命名為柳琴戲。

1956 165438+10月,蒼山縣人民委員會根據藝術家的申請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提議,在柳琴戲團的基礎上成立了蒼山柳琴劇團的前身大眾柳琴劇團。從此,這種在舊社會長期由挨家挨戶或擺地攤傳唱的“小戲”登上了戲劇舞臺,開始了它的新生。它不僅在百戲中占有應有的地位,而且以其獨特的風格成為蒼山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尤其是蒼山南麓的廣大農村,確實是“家家戶戶琵琶響,家家戶戶拉魂腔”,所以有“柳琴故裏”的美譽。

歌唱藝術的演變及風格特征

柳琴戲唱腔豐富,有“九調十八調七十二哼”之說。柳琴戲起源於民間曲調和花鼓調,83歲高齡仍健在的鎮譚村譚清源是唱的傳承人。這些民間曲調受花鼓調後期柳琴戲的影響,不斷融合貫通,以婉轉優美的唱腔、通俗易懂的歌詞、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吸引觀眾,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牽魂腔”。其丹角色唱段結尾擡高八度,腔為“咳咳”;角生唱腔的結尾是平而平的,腔是“啊哈-e”,所以又叫“回拉腔”。因為吸收了早期“肘鼓”的曲目和打擊樂器,所以又叫“肘鼓”。所以在蒼山,早期的拉魂腔也被群眾稱為“花鼓”。可見,柳琴戲與倉山花鼓有關,經過不斷融合發展,成為柳琴戲。

“文革”期間,蒼山柳琴劇團遭遇厄運,柳琴劇團被迫於1969撤銷。1970 10,縣政府在文藝培訓班的基礎上組建蒼山縣* * *思想文藝宣傳隊,三年後更名為文工團,由編劇和表演壹些小劇種改為表演柳琴戲。1978年,經臨猗地委批準,蒼山柳琴劇院恢復使用。隨著時代的變遷,蒼山柳琴戲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

由於蒼山毗鄰江蘇省郫縣,唱腔形成南北之別。南路細膩柔和,北路厚重樸實。由於戲班經常活動於魯南、蘇北地區,不斷融合吸收郫縣、泗州柳琴戲的優秀唱腔,使當地唱腔具有委婉高亢、柔中帶剛的特點。除了柔板、雙線板、緊板、散板、導板,頂板上還有較多的板(飛板)、八板(長過門)、八板(短過門),並借鑒了京劇的壹些板風。1981年,戲班樂隊印制了40多種打擊點和風格。鑼鼓經典如《緣起》、《躍馬》、《水底魚》、《滾豆》等。還要求演員背、做,從而註重演員唱、做、讀、演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後來的演出中,還用樂器表演了壹些劇目,如《十五關》、《梁山伯與祝英臺》、《采梅》、《春草趕廳》、《秦香蓮》、《啞巴姑娘》、《狐仙小翠》等,在蘇仙、灌雲、郫縣、鄭州、新沂、徐州等地演出,受到群眾的好評。至此,蒼山戲班在魯南蘇北享有盛譽,柳琴戲在蒼山形成了獨特的地方劇種。

新時期柳琴戲的現狀與發展

1984年,改制後的倉山柳琴話劇團在保持柳琴戲原有特色、送戲下鄉、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等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同時立足市場,發揮自身優勢謀求發展,走上了壹條企業聯姻之路。先後組織開展了“三下鄉”、“四下鄉”、“百團下鄉”活動,恢復了部分傳統戲曲和現代話劇。曾錄制《秦香蓮》、《蓮花寺》、《姐妹易嫁》、《小姑仙》等傳統劇目,先後參加省文化廳組織的話劇比賽、臨沂柳琴戲“潤通杯”首屆優秀歌唱電視比賽、山東東南劇團演出(莒縣)、中國戲曲歌唱比賽(安徽泗縣)。期間,柳琴戲《雙喜臨門》、《我嫁給他》、《心願》參加中國徐州柳琴戲藝術節、臨沂第八屆廣場文化藝術節、臨沂首屆“雪陶杯”戲劇小品大賽。劇團通過上述演出和演出,擴大了文化交流,為柳琴戲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但由於1990減員,僅15人員編制不變,業務以小規模演出為主。參加縣內大型文藝演出和應地方邀請演出大型劇目時,由於人員少,演出時只借調外來人員接應,演出結束後劇團解散,嚴重影響演出質量。其次,經費嚴重不足,劇團設備和道具陳舊,越來越不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所以,劇團面臨的現狀令人擔憂。

柳琴戲流傳二百多年,發展成為橫跨蘇魯豫皖四省的主要劇種,在中國戲劇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精心呵護,傳承發展,是全社會的神聖職責。

我們相信,在熱愛柳琴戲事業的藝術家們的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柳琴戲這顆植根於人民沃土的藝術之花,壹定會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文學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