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道 我的提問
我的回答
知識掌門人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百科
幫助 設置
百度知道 > 地區 > 遼寧 > 大連市 相關問題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大連立秋吃什麽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7-8-13 09:13
問題補充:我暈了,怎麽4人4個答案呀。
提問者: 麒麟歸來 - 試用期 壹級 最佳答案
農歷七月間(陽歷8月7日)的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蔔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壹秋不犯痢疾。
立秋日晨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後,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飲食方面,立秋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飲,或是飲燒酒,都廣泛流傳由來已久的食俗。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註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壹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壹些。清朝時,民 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壹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壹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壹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壹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壹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人們立秋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紅小豆,而且必須面朝西站著,也是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瀉等癥。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過去在杭州壹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壹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壹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時分,許多老皇歷中都標出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壹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壹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麽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南通風俗,以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朝或夜,來預蔔立秋以後天氣的炎涼。諺語“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吼吼”即是此意。從日歷上看來,今年是8月8日早上6時24分立秋,想來應該是天涼好個秋吧!南通民俗還認為立秋這壹天的天氣變化,與秋季農田收成關系極大。如立秋這天聽到雷聲,田裏的莊稼就“秀”(吐穗開花)不好,谷子長不飽滿,癟谷多,將大大減產。又認為:稻秀時節,若濃霧大作並有白虹貫天,這種沙地人叫作“白鱟”的天象,收獲時秕谷必多,俗呼為“天收”。可見民間對立秋日雷鳴和出現虹這類自然現象,甚為忌諱。
南通和江南壹帶壹樣,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南通及江南地區西瓜旺市在小暑和大暑之間,酷熱的盛夏也在這壹時期,而立秋壹般在大暑之後的8月7日、8日二日,此時這壹帶的西瓜已入末市,瓜的甜度和質量也明顯下降,氣候亦將告秋,所以立秋食西瓜應是於理不通。但是為何會有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呢?原來,西瓜雖從宋代傳入中原,但種植並不普遍,所以那時並沒有產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風俗。但在西域,西瓜原產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因西域地處中國的西北,緯度較高,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壹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而此時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壹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壹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立秋以後,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產生連續酷熱天氣,就把伏天拖長了,即所謂“秋老虎”,意謂炎勢如虎,反常的酷熱不遜於大暑。此時人們更感到悶熱難當。當然秋天的炎熱畢竟像“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立秋後如逢雨水多,下壹陣雨涼壹陣,處暑後,暑氣當已消退,確實進入秋季了。
立秋要“搶秋膘”吃燉肉(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
北京人自古就有好吃的習慣,並且是什麽季節吃什麽,在這方面北京人特別的在意和講究。比如說立春那天吃春餅;谷雨那天煮面條;端午時節包粽子;立秋燉大肉,(意為貼秋膘)。那麽何謂“貼秋膘”呢?
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北京人有“苦夏”之說。由於天太熱,人們什麽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每日除了花樣翻新的吃壹些個過水涼面條以外,再也沒別的可吃。這既是壹種季節反映,同時也是壹種心裏反映。壹但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麽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這種習慣不知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但卻流傳到了今天。
每到立秋這天,您看吧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就是肉,回民買牛羊肉、漢民買豬肉,總之在這壹天裏不分民族家家戶戶都在燉肉,不信您盡可以隨便到北京的哪個家庭裏調查,迎接您的準是燉肉。
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特別是漢滿兩族。首先家裏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壹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裏洗凈,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裏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用文火燉。在這裏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壹天裏,整個北京城完全沈浸在燉肉的香味裏。
其實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的造成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而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沖了必要的營養、脂肪、蛋白、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
所以說立秋吃燉肉既解了饞,同時又起到了保健和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立秋當天在我國沒有特定習慣。
立秋以後有講究。
立秋,從此我們將逐漸進入天高氣爽、五谷飄香的季節。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老人可根據秋天季節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
秋天果實大多成熟,瓜果、豆莢類蔬菜種類很多,魚、肉、禽、蛋也比較車富。人們選擇食物的範圍擴大了,但要註意平衡膳食。秋天氣候幹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有時氣溫仍較高。熱能傷津、傷氣,燥盛則消耗津液。所以,除了應當掌握好飲食起居的調養以外,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氣中濕度小,風力大,人體的汗液蒸發較快,皮膚容易幹燥,汗液中還要丟失壹部分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攝入充足。可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必要時每天服復合維生素B1壹2片和維生素C50毫克。這樣,不僅對機體健康大有益處,而且對防止秋季機體退行性變化也有作用。
秋天,有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因此,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以增強體內應變能力,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老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容易出現口幹唇焦等“秋燥”癥侯,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銀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鎂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可以常食。
回答者:藍光蝶舞 壹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