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茯苓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茯苓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茯苓種植技術是選地整地、栽培料準備、菌種培養、適時接種。栽培管理是查窖補種、水分管理、及時覆土、病蟲害防治

壹、茯苓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

場地方位應朝南或東南、西南,切忌北向陰坡,以保證溫暖、向陽。場地要有壹定的坡度,以15-35°的緩坡為宜,便於排水。土質偏沙、土層深厚、酸堿度適中、未耕種和未栽過茯苓的老林地或生荒地,或者棄耕三年以上的土地。

板結嚴重的黏土和粗糙的礫土不適合茯苓生長,應特別註意。深翻整地,將土質整細耙平,壹般要求不得淺於50cm,剔除土壤中的樹根、雜草和亂石。然後順坡挖窖,窖深60-80cm,長和寬根據木段多少及長短而定。

接下來曝曬,苓場四周開好排水溝。接種前1周按15g遍撒白蟻粉或細沙拌3%呋喃丹鋪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層,防治白蟻危害。

2、栽培料準備

生產上種植茯苓,壹般選用松木段,以入冬前還沒有進入休眠期的松樹段木為佳。將其分節或做成樹蔸用來備料,削去樹皮的松樹幹,放在露天環境下晾曬10-15天,等到樹幹出現裂口,並有部分松樹油脂滲出以後,按照種植要求鋸成65-75cm的松樹段。

3、菌種培養

菌種分菌絲引、肉引和木引三種,生產中多用菌絲引。菌絲引是經人工純培養的茯苓菌絲,用微生物組織分離方法,由菌絲中分離出菌絲體,經篩選、擴大培養而成。適合菌絲體生長的溫度在23-28℃之間,35℃以上菌絲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長十分緩慢。

4、適時接種

茯苓可以進行春、秋兩季接種,壹般以地溫回升到10℃以上為宜。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菌種或者是新鮮的茯苓個種,其次在整好的地上順著坡度進行開窖,將段木順著開好的窖擺放好,然後要先將菌種進行消毒以及接種的人進行全面的消毒,最後用沙土填緊固定,覆土封蔸。

二、栽培管理

1、查窖補種:在茯苓接種7-10天後及時檢查各地段內的菌情,若未傳引或引種被雜菌汙染,應立即換補。在茯苓接種後1-2個月,不見基面長出菌絲,也未聞到有茯苓氣味,要補種。

2、水分管理:接種後,如果雨水較多,可在窯頂覆蓋樹皮或塑料薄膜,保護種引免受雨水侵襲。雨後要及時疏通排水溝,以利土壤通氣。

3、及時覆土:隨著菌核逐漸生長膨大,窖面表土常發生龜裂,使水分滲入,導致菌核腐爛。離土表較淺的菌核常長出土面,應經常檢查,及時覆土,加以保護。

4、病蟲害防治:茯苓生長的整個過程中有很多的病蟲害,註意及時防治。針對木黴、青黴、根黴等易浸染料筒及菌核,種植前苓場要翻曬多日;料筒及菌種要嚴格挑選;菌核生長期註意防漬,發現汙染及時處理。針對白蟻危害,壹般可用蟻菌防治,其次就是用滅蟻靈塗撒。

茯苓介紹

茯苓是多孔菌科、茯苓屬真菌。菌絲體呈白色絨毛狀,幼時白色,老時淡褐色。氣生菌絲短而直立,更多的是縱橫交錯,密集貫穿於基質中,菌核由外皮膜、內皮膜、多糖粒形成層及多糖粒積累層構成。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百度百科-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