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點天人合壹。
元氣來源於先天的父母,在後期得到谷的滋養,從而調節和維持人的出生、成長、強壯、年老、自足等生命的全過程。元氣充沛,輕癥不用藥物就能康復,重癥用藥物或療法就能克服。如果生命力下降,盡管治療有效,還是難免死亡。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叫“天人合壹”,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適應寒、熱、溫、涼四季之外,還要註意避開風、寒、熱、濕、燥、火六淫,更要註意防止氣機不正常。這個季節由於氣候、大氣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稱為時令病。
如何避免邪氣致病,首先要“動以避寒”、“隱居避夏”,同時要心情舒暢,沒有雜念和妄想,保持身體的活力和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年老體弱者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整到四點,與人體相協調。適應季節氣候的突變是中醫養生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心態平和,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依賴於氣血的通暢,所以“疏散氣血,使之通暢,達到平和”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偉大方法。影響氣血瘀滯的主要因素是情緒不愉快和心緒不寧。情緒平和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平衡,情緒異常可使氣血運行紊亂。據統計,90%以上健康長壽的人,性格都比較溫和、開朗、樂觀。中醫把人的情緒分為喜、怒、憂、思、悲、懼、驚七個方面,也稱為“七情”。情緒過多會導致情緒躁動,損害人體的活力和功能。七情分別與人體五臟相關,如:怒過度傷肝、喜過度悲、哀過度傷肺、憂過度傷脾、慌過度傷腎。如果過度憤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郁結,火上澆油,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癥。肝氣長期郁結也會導致臟腑關系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引起胃病。臨床上很多常見病,如高血壓、眩暈癥、膽囊炎、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由情誌不寧引起。可見情緒與人類生命健康的關系有多密切。所以,情誌平和是中醫養生的另壹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形神統壹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強健筋骨,增強身體機能,使人強壯。但鍛煉壹定要活動與活動相結合,形神合壹。比如運動時心神不寧,胡思亂想,反而會促進氣血紊亂。只有形神統壹,相互利用,相互依存,才能使人充滿活力,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都需要身體活動和冥想來達到形神合壹。可見,運動、形神結合、形神合壹是中醫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節制保護脾胃
面包是生命的支柱。飲食是人類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必須依靠脾胃的健全功能。人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只有通過脾胃對水和糧食的消化、吸收和分配,才能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所以養生非常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良好,脾胃健康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完善,可以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也就是免疫功能。漢末名醫張仲景也指出:“脾旺四時不受邪”。因此,歷代醫家在防病治病、養生保健中非常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功能受損的原因很多,如氣候突變、精神刺激等。,但主要表現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吃生冷油膩之品,或過饑過飽,飲酒過量等。,會損傷脾胃。金元名醫李東垣也指出:“脾胃氣弱,飲食自倍,則脾胃氣傷,元氣不能充,百病皆因之。”飲食方面,最好有規律,定量,定性。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少吃,保護脾胃。
中醫也很重視食物種類。如《蘇文·器法論》說:“五谷為滋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們把大米、小麥、谷類、豆類等。作為主食,然後吃壹些水果。少吃肉,多吃蔬菜來補充自己的飲食是有好處的。現代對人體營養的科學研究提出,主食要粗糧細糧搭配,食物要七八分飽,不甜不膩,多吃蔬菜,適當吃壹些水果、瘦肉、雞蛋、魚蝦,保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各種微量元素,保持身體健康。有食療、藥膳等。,可以適當選擇。
滋腎固精滋補身體。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壹,中醫稱之為“先天之本”。它充滿腎氣,能使人精氣充沛,生育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老有所養。所以歷代中醫主張以補腎固精為養生保健的重點,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有些人雖然年過古稀,但仍然聾、瞎、無毛、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有關。相反,有些人年齡不夠大,但還沒老就老了。腎精不足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也最容易導致腎虛的是中青年時期性生活過多,妄想過度勞累,不懂得養生。所以在中青年的時候,不懂得補腎養生。病已造成,悔之晚矣。所以,想要健康長壽,在青年和中年時期就要有適度的房事,註意滋陰強腎。
幾千年來,中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精、氣、神充盈,很難達到長壽健康,但如果能做好以上五個方面,完全可以實現。疾病與健康,衰老與長壽都與許多飲食有關。除了壹些外在因素,我們自身與長壽的關系尤為重要,尤其是對於生命力的維持。中醫養生的核心是保持活力。有了充足的活力,身體才能健康,人才能長壽。那麽應該如何保持活力呢?
老年人如何養生
生活健康
秋季睡眠健康要分為初秋、中秋、深秋三個階段來調整作息時間。現在初秋已過,在中秋和深秋,要遵循避濕、防寒涼的原則,采取早睡早起的方式,適應大自然的變化,早睡養陰,早起養陽。秋季早起睡眠養生,可以使人早醒,精神飽滿,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壹般來說,秋季晚上9:00-10入睡,早上5:00-6:00起床比較合適。
秋天冷的時候,要經常保持室內通風。當室內外溫差為10℃時,室內空氣可在15分鐘內進行交換。室內少抽煙,減少汙染。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和室內可以養壹些花草,調節空氣濕度。
秋季防靜電傷害。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壹定的濕度,經常拖地,經常灑水,或者用加濕器加濕;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人體表面積累的靜電荷。發現頭發梳不動時,將梳子在水中浸泡片刻,等靜電消除後再梳頭。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質或真絲內衣和內褲,盡量不穿化纖服裝,將靜電的危害降到最低。
“秋凍”不能簡單理解為“天冷不穿衣服”。天氣突然轉涼,就要適當添加衣物,否則不僅不能防病,反而會招來災難,生病。宜“適當添衣”,讓自己有點冷而不覺得冷,而不是穿得暖暖的,裹得緊緊的。“秋凍”的另壹層含義是,深秋時節,添加衣服的時間可以適當推遲,但要自己能接受。
飲食調節
1,冷暖。日常早餐,以溫熱食物為主,如紅棗幹姜粥、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還可以吃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炒白菜、糖蒜等。
2、燥濕祛風。如遇陰雨潮濕天氣或體濕便溏,老年人應增加祛風除濕的飲食,如大米、扁豆、赤小豆、薏苡仁、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潤燥養陰。在天氣幹燥或口幹便燥的情況下,老年人應選擇滋潤養陰的飲食。這種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可以選擇全麥面粉、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藥、南瓜、蘿蔔、大白菜、蓮子、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
4.收斂了楊的氣勢。飲食中加入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物,可以收斂陽氣。如果沒有天氣寒冷或身體受涼,老年人應盡量少用或不用發汗的食物,如大蔥、生姜、辣椒、芥菜等。
5、五味調和。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壹,老年人要註意以下關系:辣味與酸味或苦味相互制約;甜味和鹹味或酸味相互制約;鹹味和苦味或甜味是相互制約的。
精神和運動後護理
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秋高氣爽,大自然的蕭瑟景色很容易引發老年人悲觀、悲傷的負面情緒。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的免疫防禦功能,容易導致內分泌和代謝紊亂,從而引發多種疾病。因此,老年人應特別註意心理保健。
秋日陽光和煦,元葉金黃,秋高氣爽,正是老年人閉目養神、匯聚精英的好時候。這時候,老年人要去公園、鄉村、山林等有繁華、幽靜、幽雅的地方做閉關休息氣功。閉上眼睛,先放松眼睛,再放松面部,心就會湧出來,眼睛就會有神。很多名人光棍,除了忙碌緊張的腦力勞動,還可以做閉關操來調理體力,可以達到奇效。
此外,秋季是旅遊和登山的黃金季節。老年人可以壹起去野外鄉村,登高遠眺,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如盛開的秋花,紅葉勝火。如果所有的惆悵和惆悵壹下子沒了,開朗和諧的心情會讓妳煥發出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