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人物生平簡介
鄧華(191004.28—198007.03),原名鄧華多,名世秋;1910 2000年4月28日出生於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壹個書香門第,永寧鄉(今蘆塘鎮)北府村。我小時候在私立學校讀書,1925去的長沙。先後就讀於嶽雲中學、南華法政學校,參加愛國學生運動,3月加入中國* * *產黨1927。“馬日事變”之後,我回到了我的家鄉。1928 1參加湘南起義,在工農革命軍第七師政治部任組織主任。4月,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代表、31組織部長、第3縱隊政治部組織部科長。出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自1930起,歷任紅壹方面軍12師教導隊、3支隊、36師政委,紅壹方面軍1師3、2團政委。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率領部隊與紅1團激戰三晝夜,擊退國民黨軍三個師。1934年6月進入紅軍大學高級指揮系,10年6月參加長征。山堡之戰。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115師685團政治部主任,參加平型關戰役。從1937年冬,任115師獨立團政委,晉察冀軍區1師政委,平西支隊司令員兼政委,率部參加晉察冀軍區反“八路圍攻”,參與領導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開辟。1938年5月,任八路軍第四縱隊政委,率部向冀東挺進,連接延慶、永寧、海斯、興隆等城鎮,配合冀東熱邊特委,在冀東20多個縣和開灤煤礦發動和領導武裝暴動,建立了約65438+萬人的抗日武裝,從而建立了冀東。1940年3月,領導組建晉察冀軍區第5師,任師長兼政委,組織領導部隊鞏固和擴大雁北抗日根據地。百團大戰第二階段,他親自率壹個營夜襲南坡頭據點,殲滅日軍70余人。1941年秋,任晉察冀軍區第4師師長兼政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組織領導該師軍民多次打破日偽軍的“侵占”和“掃蕩”。1944年3月,率部到延安,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第2旅政委,10月參加中央黨校學習。抗日戰爭勝利後,赴東北副司令兼沈陽軍區司令員許巍任保安,於1945年2月任遼西(後改為遼吉)軍區司令員,組織部隊在遼西發動群眾,剿滅土匪,建立人民政權。1946先後率部參加修水何姿戰役和四平保衛戰。1947年4月任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後改稱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在東北秋季攻勢中,他率部主動出擊,在17天內連殲克法庫、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五城三個師,受到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嘉獎。1948 165438+10月遼沈戰役後任44軍軍長。在平金戰役中,根據前方形勢,建議以少數兵力監視塘沽,先集中於天津,被中央軍委和中共總前委采納。1949 1奉命指揮東團,參加解放天津戰役。5月任第四野戰軍15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湘贛粵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省軍區第壹副司令員。1950年,組織指揮海南島戰役,以木帆船上兩個軍的兵力進行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突破和破壞了國民黨軍隊的陸海空“立體防禦”體系。7月任13兵團司令員。1950 10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壹副司令員兼第壹副政委,協助彭司令員指揮第壹至第五次戰役。1951 7月作為誌願軍代表參加停戰談判。1952年6月,任誌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委,組織指揮了1953的秋季戰術反攻、上甘嶺戰役和夏季反攻戰役。朝鮮停戰後,任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65438年至0954年回國,先後任解放軍第壹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副總參謀長、沈陽軍區司令員。1955165438+10月組織指揮了陸海空三軍參加的遼東半島反登陸演習。1959,因錯案被彭撤職;65438-0960任四川省副省長。在5年多的時間裏,他深入到170多個縣市、數百個廠礦和千余個農村社隊進行調研。1977後,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央軍委委員。鄧華同誌是第壹屆、第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第九屆至第十壹屆中央候補委員。1955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1980 7月3日死於上海。他寫過關於我軍裝備現代化和關於未來反侵略戰爭和國防建設的幾個問題。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宣布出兵朝鮮,幹涉朝鮮內政。同時,他公然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省海峽,侵占中國領土臺灣省,造成對中國的直接侵略。1950 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組建以十三兵團為主體的東北邊防部隊,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委,洪學智、韓先楚任副司令員,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和炮兵第壹、二、八師。1950年7月27日,鄧華率兵團指揮部北上東北執行邊防任務,將兵團指揮部設在丹東(當時叫安東)。丹東與朝鮮僅壹江之隔。鄧華在這裏密切關註朝鮮戰場形勢的發展,研究對雙方的戰略態勢,並聯系解放軍長期與國內外敵人作戰的經驗,認真探討壹旦與美軍作戰應采取的戰術。13年8月,他在邊防軍高級幹部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實行大膽勇敢的滲透戰術,選擇敵人的弱點,從敵人的側翼或側翼插入敵人的心臟,先切斷敵人後方的聯系,然後分割包圍敵人,逐壹殲滅。總的來說,敵人防禦的正面布局比較嚴密,尤其是美軍的火力組織更好,從正面進攻不容易奏效。美軍最怕的就是被人切斷和包圍。他還指出,部隊必須“充分發揚近戰”,“發揚夜戰”。這壹戰術意見在誌願軍入朝後的運動戰作戰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有效的。當時,朝鮮人民軍正在向羅東河以東的美國侵略軍和李承晚軍隊進攻,解放了90%以上的朝鮮領土。但在洛東江前線,戰局膠著。鄧華、兵團副司令員洪學智、參謀長謝芳等人經過反復研究,提出了對朝鮮戰局發展的估計,由鄧華執筆,聯名上報第四野戰軍。這份發布於8月31,1,950的報告,從兩個方面論證了美軍將在朝鮮後方登陸。報告在分析朝鮮地形時表示:“由於半島狹長且多山,優勢兵力的容納空間有限。同時我也在爭取內線。我雖在戰鬥中主動進攻,但由於敵三面環海,具有海空優勢,故敵極有可能選擇我之弱點,從我方登陸,以收獲外線之利。”接著,報告從戰略高度分析了戰場形勢,指出:“美帝試圖守住大邱和釜山地區,正在以局部反攻鞏固灘頭陣地,爭取時間等待反攻前援軍的到來;另壹方面,朝鮮人民軍粉碎和殲滅敵人的機會已經過去。”“據估計,敵人今後反攻的意圖可能是:壹是以壹個兵力在朝鮮沿海後方的幾個地方登陸,進行擾亂和牽制,其主力正在原地沿主要鐵路和公路由南向北逐步推進。壹種是以少量兵力對付南方的人民軍,奪取人民軍。其主力將在後方(平壤或首爾)登陸,前後夾擊,因此人民軍的處境將十分困難。”這壹判斷與毛澤東、周恩來、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的判斷是壹致的。面對這種情況,中央及時作出部署。壹是增加1部隊,編入東北邊防軍。然後部署兩個團向津浦、隴海鐵路沿線地區集結,做好應急準備。東北邊防軍各單位在中央軍委和鄧華司令員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狠抓訓練,特別是練習迂回戰術和山地近戰、夜戰戰術,緊張地進行思想、戰術和物資準備,以應付突發事件。9月5日,1950,在“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指揮下,美國第10軍7萬余人在朝鮮人民軍首爾後方地區仁川登陸,隨後占領首爾,切斷了人民軍羅東河前線的補給,人民軍大部分兵力被切斷至首爾以南。“聯合國軍”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於5438+00年6月初悍然越過“三八線”,大規模入侵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並用美國空軍飛機不斷轟炸和掃射中國東北邊境的城鎮和村莊。1950 10 10月8日,中央和決定組織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任命彭為誌願軍司令員、政委、黨委書記。鄧華任副司令員、副政委、黨委副書記;洪學智、韓先楚為副軍長,謝芳為參謀長。東北邊防軍全體官兵宣誓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0、10、19三年橫渡鴨綠江,赴朝鮮參戰。誌願軍入朝後,根據中央和的戰略部署,鄧華協助彭指揮6個誌願軍,於10月25日1950打響第壹仗。經過12晝夜激戰,殲滅“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15000余人,撤至鴨綠江。被首戰重創後,狂妄的麥克阿瑟錯誤地判斷中國只是“象征性入侵”,只是“中國在外交棋盤上邁出的又壹小步”,仍指揮部分士兵沖上前去,叫囂要在聖誕節前(65438+2月25日)結束朝鮮戰爭。在第壹次戰役後的誌願軍黨委會議上,鄧華在總結第壹次戰役的作戰經驗後研究下壹步的戰役計劃時,根據當時敵我形勢,特別是麥克阿瑟驕傲自大的心理特點,提出了第二次戰役的誘敵政策,彭、等黨委成員表示同意。1950 165438+10月13在彭主持的誌願軍黨委擴大會議上,鄧華根據誌願軍黨委討論的意見,部署了第二次戰役。具體的作戰方針是:“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各個殲滅。”為了實現這壹戰役企圖,西線集中了6個主力軍團,另有1軍團承擔東線任務。美國真的上當了。他們認為:“中國軍隊在第壹次血戰後就失去了聯系,似乎又轉入地下,消失了;沒有篝火,雪地上沒有腳印,路上也沒有運送物資。”麥克阿瑟甚至斷言,“中國人民現在沒有參加戰爭”,戰爭“將在兩周內結束”。於是,他指揮美軍李俊等仆從部隊於165438年10月24日發動了所謂的“聖誕回歸攻勢”。前36小時,西線美第八軍推進12英裏,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但在165438+10月25日,天黑後不久,災難降臨了。”原來,在彭、鄧華的指揮下,誌願軍於6月25日晚發起了第二次戰役。東方誌願軍隨後於27日發起強大攻勢。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西線和東線誌願軍共殲滅“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3.6萬余人,其中美軍2.4萬余人,收復了包括平壤、元山在內的廣大地區,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翁津半島和延安半島。美軍潰敗如山倒,第八集團軍司令中將·沃克在倉促撤退時翻車身亡。美軍被迫轉向防禦。美國《紐約報》評論說:“麥克阿瑟將軍徑直走進了陷阱...隨之而來的是美國陸軍歷史上最大的失敗之壹。”美國合眾國際社195065438+2月5日播出《紐約先驅報》論壇報的評論。這場戰役的偉大勝利扭轉了戰局,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第二次戰役後,中朝人民軍從1950 12 31到1951 1進行第三次戰役,壹舉突破“三八線”,195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