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俗稱亡靈節和七月三十日,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中秋節始於北魏,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這壹天,讓鬼轉世的習俗被時代繼承,並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時代特征。
在佛教看來,七月半是感恩父母成長養育之恩的日子。所以在中秋節,壹個人的死,壹個人的壹生,既能寄托對逝去者的哀思,又能讓人記住父母的恩情。
中秋節的起源
“中原”這個名稱起源於北魏,是道家的說法。古書記載,道經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公賜福百姓日;七月十五是“中原”,是地方官赦罪的日子;10月15日是“夏媛”,這是水利官員救濟厄的日子。《法書》記載:“七月中元日,地方官降,人間善惡已定,故道士夜誦經文,囚人免饑。”因此,在7月15日,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祀儀式來崇拜當地的官員和他們的祖先。
中秋節是中國道教和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兩者能夠對應,主要是基於同壹個世界觀:天地水三界被神化為天地水官管轄的三界政府。民間所謂的“三界公爵”,指的是三神三官。
中國東漢末年,石天道教已經融合了前道家的世界觀,首次要把“三官手書”放在天、地、水中,向三官表示懺悔,祈求平安。六朝發展後,三會天與三元思想相結合。在唐朝官方的倡導下,上元、中原、夏媛的三元日定型,成為祈求那吉、祭祖的三元節。皇帝帶領數百名官員參加了節日儀式。唐宋以後,三元節成為民間節日。
每逢中秋節,地安門的火神廟、西便門外的白雲寺等道觀每年都會照常舉行“祈福吉祥道場”,以求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於恐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將儒釋道結合起來,將農歷七月十五的中秋節稱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中還有壹種穿越推薦祖先的儀式,稱為“ULLAMBANA”(印度字),又稱“孟蘭盆地社”。夢蘭盆的意思是倒掛,人生的痛苦就像壹只蝙蝠倒掛在樹上,吊著,很慘。為了使眾生免受倒掛之苦,就要念經,要給鬼鬼食物。這與中國的鬼月崇拜不謀而合,佛教也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祈禱會,所以中元節和夢蘭會是同時流傳下來的。
中秋節習俗:中秋節“廟會”
每年七月,民間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住宅區,都可以看到慶祝中原的紅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普渡儀式是中秋節最重要的部分,大致可分為溥傑、石浦和苗圃。以街區為主的普渡叫溥傑,以市場為主的普渡,以寺廟為主的普渡叫苗圃。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帶著祭品去寺廟祭祀。許多人還在家門口擺放祭祀桌,展示祭品,在屋檐下懸掛紙燈籠。
祭祖的節日在農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為“七月半”。但祭拜儀式壹般在7月底前的傍晚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某壹天。平時要祭拜祖先,壹般不動其牌位。祭祀時,要把祖先的牌位壹個個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在專門用於祭祀的祭臺上,然後在每個祖先的牌位前插上香,每天分早、中、昏三次喝茶、吃米飯,直到7月30日才歸還。如果有祖先的畫像,請出來掛起來。祭拜時,按輩分和輩分的順序給每位祖先磕頭,默默祈禱,祈求他們平安幸福。
發回來的時候要選擇留暗。壹般是壹家之主和家裏的男人帶著鞭炮,紙錢,香燭,找壹個安靜的河邊或者池塘,用石灰鋪壹圈,標明禁區。然後在圈裏倒些水和米,燒些紙錢和衣服,稱之為“塗”,放鞭炮,送祖先上路,轉“冥界”
現在,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在農歷七月十五或十四的晚上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有所簡化,逐漸消除了迷信色彩,保留了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記憶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