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牛虻
科和屬:昆蟲綱,雙翅目,虻科。
牛虻和牛虻的俗稱是中型到大型的物種,身體強壯,毛發柔軟,通常被稱為牛紅。
外觀特征:
東北林區俗稱“瞎摸”或“瞎飛”,頭大,半球形或略呈三角形。復眼很大,有些雄性昆蟲與眼相連或分開;樹木常有毛發、綠色、紅色等金屬閃光;單眼有時會消失。天線有長有短,大多向前突出,底部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末端有3-8個部分成角狀。口器適合刺吸。下頜闊葉;下頜須2節,片狀,多毛;上顎有力;下唇或喙直而短或細長。胸部又大又多毛。翅膀大而透明,或者是彩色的。有兩個邊緣下腔,五個後腔,基底腔較大,臀腔壹般閉合,前緣靜脈環繞整個翼緣,腋瓣較大。足強壯,脛腓骨關節有時平而寬,脛骨中段有兩個節距,脛骨後段有時節距短,有爪墊和爪間突。腹部寬而多毛,平而7節,交媾者隱。卵長而呈針狀,堆疊成塊狀,表面覆蓋膠體,易被黑卵蜂寄生,常被誤認為三化螟卵。
虻科虻屬,又稱馬蠅,是虻科和食蟲虻科兩種昆蟲的統稱。
最常見的是牛虻。長嘴虻是壹種重要的天敵昆蟲。成蟲吸食蚜蟲、葉蟬和其他昆蟲的體液。
也許最吸血的昆蟲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虻蟲。記得有壹個國家為了危害鄰國,破壞鄰國的經濟建設,曾經在兩國的界河上集中了大量患有馬傳染性貧血病的馬匹。眾所周知,馬傳染性貧血是由壹種病毒性疾病引起的,這是壹種在世界許多地方流行的嚴重爆發的馬傳染病,可導致馬的大量死亡。這種疾病的傳播主要是由雙翅目的昆蟲引起的,這種昆蟲會吸取病馬的血液,帶到健康馬的皮膚傷口上。
虻類體型粗壯,飛行能力很強,外形與超大蒼蠅非常相似。體長6-30毫米。俗稱盲蠅,因為它們飛起來有嗡嗡聲,又快又急,像是飛來飛去,但絕不是飛來飛去。虻蟲和其他吸血昆蟲壹樣,只有雌性吸血。雌蠅的口器非常發達,上下頜和口針都極其鋒利和發達。每當吸血時,首先用這三種利器割開動物的皮膚,讓鮮血津津有味地滲出,連堅韌的牛皮也不能幸免。血液流出後,由嘴唇上的氣管吸入體內。虻蟲非常貪吃。壹般虻蟲壹次能吸血20 mL~40 mL,超大種的壹次甚至能吸血200 mL。所以,當壹群蒼蠅叮咬牲畜時,往往會使牛馬渾身是血,倉皇而逃。因為咬傷傷口在蛇唾液的刺激下往往會形成腫脹和疼痛,對家畜非常困擾。據統計,奶牛因被蒼蠅叮咬,產奶量可減少11% ~ 15%,最高可達19% ~ 25%。除了傳播馬傳染性貧血病之外,虻蟲還能傳播許多其他重要的人類和牲畜疾病,例如數獨病,這種疾病在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省的牛和狗中流行。這種病在50年代中國西北的駱駝中也發生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此外,虻蟲還可機械性傳播常見的炭疽病,如野兔熱、絲蟲病、馬的腰肌麻痹、拉脫病、睡眠病、納加納那病、蘇阿魯病、流行性疾病、腦炎、囊狀動物炎癥等。雖然塔巴尼德的確是家畜的災難,但它也有壹些用途,就是它的屍體可以入藥。這壹點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很好的記載,現在很多中藥店還在購買它們來配藥,治療人類的疾病。目前全世界虻類近4000種,我國已知約300種。它們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有許多溫帶地區。在復雜多樣的大自然中,塔巴尼德喜歡集中在靠近水、溫度高的地方,稻田、沼澤、蘆葦坑、流水、靜水是它們繁衍後代的理想環境。它們經常將卵集中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葉子上。幼蟲壹孵化就落入水中,生活在水下,化蛹時遊向岸邊。
由於自然界中蠐螬在廣闊的區域內繁殖,飛行能力強,雖然這個區域受到保護,但從其他區域飛來的蠐螬仍可造成危害,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蠐螬,才能有滿意的效果。有人嘗試給牛和馬噴灑壹種叫做DETA的高效驅蟲劑,果然,兩個小時內,沒有蒼蠅從牛和馬身上吸血。見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些人在牧場和草原地區用氣霧滅蠅,也有壹定效果,但要選擇合適的天氣。此外,我們還可以破壞虻蟲的孳生地來防治虻蟲,如在虻蟲幼蟲孳生的水面上灑上礦物油,在水邊處理有虻蟲卵的植物的葉子,或者填壹些小窪地等。雖然這些方法都有壹定的效果,但是大面積推行還是浪費人力物力。人類在觀察和研究這類生命時,發現自然界中的壹些昆蟲是虻的天敵,這些天敵對虻有壹定的殺滅作用,是抑制其種群增長的因素之壹。人們利用這些天敵殺滅虻,也是控制虻的重要方法之壹。黃胸黑卵蜂能在虻卵中產卵,使虻在發育成幼蟲之前就在卵中死亡。據觀察,對虻卵的寄生率可達23% ~ 34%,赤眼蜂也能寄生虻卵。瓢蟲和隱翅蟲的幼蟲對卵非常滿意,因為這是壹頓美味的大餐。蜂蠅幼蟲以蜂蠅幼蟲和蛹為食,其效率可達15% ~ 20%。有的金蜂把卵產在虻蟲幼蟲體內,結果虻蟲幼蟲被吃空而死。有些線蟲只是簡單地寄生在成蟲或蛹中,有時壹只蒼蠅吃壹頓飯就能發現五六條線蟲。據觀察,壹種叫做鐵線蟲的寄生蟲對虻的寄生率為5% ~ 6%。絨蟎的壹些幼蟎也能寄生在成蟲身上。此外,壹些真菌也可感染虻蟲而死亡。例如,在某些地區,虻的感染率為28%。如果是人類有意傳播,往往可以高達75%。其他捕食虻類的昆蟲如黃蜂、食蟲蛇、蜻蜓以及許多寄生性昆蟲如黃蜂、寄生蜂等都能殺死虻類。因此,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虻類的前景是極其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