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燜面最好吃,是山西人夏天的最愛,也是我夏天的最愛!摔進壹大碗燜面(山西人說吃面不叫吃面,叫“摔”面。從這個詞也可以看出山西人對面食的喜愛)然後啃上壹瓣蒜,簡直是天地!下次上傳我的!
02不腐兒
真名叫“阪子”。山西方言中“板字”分為蔔、蘭兩個音,諧音成“蔔板子”。晉南人稱“古雷”。做法:土豆去皮洗凈切絲,拌入面粉,攪拌均勻,籠蒸。槐花也可以在晚春開花的時候做成槐花。還不如炒著吃!
03面(河撈面)
這是蕎麥面做的。山西的糧食太多了。
04蓧面
05蓧面
06貓耳朵
它是山西家庭的日常主食,因此很難對做法和調料的質量有壹定的標準。總的來說,貓耳朵很像壹個貝殼形狀的意大利通心粉。貓耳朵的制作方法是將面團揉成拇指條,壓成蠶豆那麽大的小塊,然後用拇指和食指捏壹圈,卷起來就像貓耳朵壹樣。放入沸水中煮熟,撈起用調料炒壹下。耳卷裏有湯,飽飽的,吃起來很好吃。成分是他們想要的。壹般人都喜歡用韭菜絲和蝦米,很入味。當他們用上蝦皮,蟹肉,香菇,火腿,就可以為所欲為,沒完沒了。
07撥魚也叫面魚。
拉電影
擦筆尖
晉南叫格豆,壹般是用紅面(高粱面)做的。
10調節兒
11牛肉丸子面
臨汾特產不是壹般的好吃。
12津南臊子面
晉南主要是指山西西南部的臨汾、運城等地,那裏的人們擅長飲食,飲食風格與鄰近的陜西、河南接近。運城人愛吃運城的辣羊肉泡饃,但名字沒有Xi安的響亮。
13打鹵面
14手工面
這種湯在山西南部被稱為“兒子”。也可以和豆面、三合壹面壹起搟出來,特別有營養。
15刀婆面
16炒刀小面
17刀小面
世界面食的根在山西。今天的津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這裏百草摜,粟教莊稼。古代出現了中國第壹種餅——瑤柱餅。此後,又有漢代的“烹餅”,晉代的“燙餅”,唐代的“冷淘”...這些都生於三晉,盛於三晉。姬是周朝的始祖,後姬。他教人們如何種植糧食,將人類帶入農耕文明。於是人們就把當時的壹種糧食作物小米叫做“黍”,他也被奉為五谷之神。據說今天山西南部的稷山縣就是後稷生長並教人耕種莊稼的地方。現在,山西人仍然在節日或婚禮期間使用小米(餅米)制作油餅。很多人不知道,歷代的黃忠、魯大都是用小米定調的。流行於陜西南部的王耀餅(石餅)常常把人們帶回到古老的石頭烹飪時代。山西憑借其地理氣候也孕育了許多雜糧,被世人稱為“雜糧王國”。它的蓧麥、蕎麥和各種豆類可以做成各種營養豐富的面食。星移鬥轉,朝代興亡,山西面食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變遷。東漢末年,山西運城胡翔的羊肉泡饃開始流傳到甘肅、陜西等西北地區。到了唐代,稷山的金氏兄弟到了北京(長安),後來在岐山開了“順天裏”面館,後來成了聞名海內外的岐山面。元朝時,凱爾波羅兩次來到太原,將山西面食帶回意大利。從此,山西面食傳遍了世界各地。從古代的王耀餅到今天的鮑汁面,從封建宮廷的豌豆黃、包子到民間的烘焙灌腸,從山西的刀削面到西式的通心粉,從太原的晉陽飯店到北京的晉陽飯店,從太原街頭的面館到日本的蕎麥面館。山西面食從古到今,山西面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僅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壹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