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狗、貓和老鼠
人物:魯迅筆下的阿昌
魯迅的性格:他討厭貓(因為貓打獵的時候壹定會玩弄獵物,這是他討厭的;另外,貓屬於獅虎族,但是有壹些撒嬌;主要原因是貓吃了他藏起來的老鼠)——對反動派的仇恨
阿昌性格:不太清楚。
內容:說出魯迅討厭貓的原因。寫的是魯迅養的小隱鼠被貓吃了。魯迅得知後,開始厭惡貓,想盡辦法攻擊貓。後來魯迅得知藏老鼠被阿昌踩死,於是對貓的仇恨減輕了。但是貓在交配季節的叫聲讓魯迅很不爽,魯迅對它們玩弄獵物和撒嬌的行為很反感,於是訓斥並驅逐了它們,但沒有像以前那樣打貓了。魯迅在其中諷刺了壹些富有青年教育責任的專家,寫出了與反動派鬥爭的信念。
2.父親的疾病
人物:魯迅,父親,兩位中醫,衍太太。
個性:
魯迅——年少沒經驗,孝順。
中醫-庸醫
衍太太-封建主義,無知和迷信。
內容:魯迅的父親得了重病,請了兩位著名的中醫來看病。中醫給魯迅寫了壹個奇怪的藥引藥方,命他去找。但奇怪的藥方沒能救回父親,卻讓魯迅的家人付出了不菲的醫療費。父親去世時,衍太太讓年輕的魯迅壹直喊著“父親!”結果,父親死時並沒有享受到安寧。這件事讓魯迅很後悔。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庸醫的批判,對封建思想的厭惡和批判。
3.範愛農
人物:魯迅和範愛農
個性:
充滿戰鬥精神的魯迅
範愛農-進步是過時的。
範愛農是魯迅在日本學習時的同學。起初,魯迅對他有壹些誤解,這導致範愛農有意針對他。後來,魯迅回到了他的家鄉,找到了壹份校長的工作,並在壹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範愛農。他們消除了誤會,經常在壹起喝酒聊天。魯迅的學生寫了壹些與反動派鬥爭的東西,要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後來,當時的領導人(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就命令人逮捕魯迅。雖然魯迅對此並不畏懼,但由於與學生和壹些鬥爭派別意見不合,他不得不離開家鄉去南京。不久後,魯迅得知範愛農在和朋友遊泳時落水,懷疑他自殺了。有人說範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命運的嘆息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人物:藤野先生
資料來源: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他為“我”認真修改講義,指出繪制解剖圖的錯誤,表現出他工作認真負責,壹絲不茍,兢兢業業,熱情嚴謹,關心幫助學生;他慶幸“我”不欣賞鬼神之論,敢於解剖屍體,顯示了他的真誠和真心;他向“我”詢問中國婦女的纏足,表現了她們刻苦學習、敢於探索和尋求真理的精神。
2.藝術手法:以小見大。
來源:五倉匯
比如文末寫“我”,不知道為什麽在“我”熱切盼望看《武蒼會》的時候,父親卻要求“我”背書,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和習俗的不合理性。
3.無常描寫了我小時候在鄉下拜神,在話劇舞臺上看到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種直白正義的形象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喜愛,是因為世界上沒有正義,惡人得不到應有的報應,而“公正的審判在陰間”。文章在討論中,打著“正義”“正義”的旗號,對“君子”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語言特征
語言是區分不同風格作家的重要標誌。魯迅的回憶散文集語言風格獨特,簡潔準確。描寫生動,思想深刻,抒情含蓄,幽默中含有極其尖銳的諷刺,充滿隱喻。《朝花夕拾》書名也能領略其從容淡定的思想風格和語言藝術技巧。該形象通過生動的比喻,具有畫面感和豐富的情感,描繪了過去的記憶,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篇章寫作深刻雋永,充分展現了魯迅的語言風格和技巧。
藝術特色
1)藝術特色
1,註意力分散和註意力集中的寫作技巧
讀完《晨花》,我們對魯迅先生寫作題材的廣泛性和主題的廣泛性有著深刻的印象。同時,它們都與意識形態懷舊和社會批判的中心緊密相連。
《朝花夕拾》題材廣泛,筆隨心隨。阿昌和寫保姆小時候涉及過年習俗;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記錄了童年的玩耍和閱讀,其中美麗的蛇的故事充滿了神秘色彩;《藤野先生》儲存了對老師的敬仰和懷念,摻雜了“清生”的無知;貓。老鼠。因為近幾年的恩怨而出版的《狗》,批判了不滿的現實;無常基於民俗,對勞動人民給予同情。很多題材,魯迅先生到處都可以找到。
《朝花夕拾》結構隨意,風格馳騁。請環顧四周:無常,貓。老鼠。狗,筆記等。在隨筆《無常》中,我有時會談到各種神。突然提到可怕的黑社會;轉而分析表演場景;抖音訴說民生疾苦.....筆記中,衍太太的罪行赫然在列;突然卷入南京迷信派;突然展現接受西方思想的過程;突然,我寫到了在日本留學的事情...休閑的機構,馳騁的風格溢於言表。讀《早晨的花》,走得自由自在。
《朝花夕拾》雖然題材廣泛,結構隨意,但只是圍繞著思想懷舊和社會批判這個中心活動。比如《小資筆記》看似亂七八糟,卻直指靶心:作者在學習中有幾個對他壹生有重要影響的波折。正所謂:形散神聚,目的有針對性。
2.雋雋緩慢的情節描述
《朝花夕拾》是壹部散文集,但散文中不乏雋雋緩慢的情節描寫。這些情節不像小說那樣跌宕起伏,卻像鄰家老奶奶在給妳講事情的來龍去脈。
比如《阿昌與山海經》中,睡成“大”字形的龍母,常常喜歡“苦口婆心”地對人耳語,甚至豎起第二根手指告訴人該怎麽做,這讓魯迅先生感到厭惡。然而,當他得知她有巨大的神力後,魯迅先生從此對她頂禮膜拜,甚至認為應該向她“占全床”屈服。後來,當魯迅先生知道她謀殺了她藏起來的老鼠時,魯迅把她大媽媽當成了可恨的龍。最後,當魯迅夢寐以求的《山海經》被大母親買回時,魯迅先生深受感動。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對大母親的情感態度經歷了幾輪變化。他對大媽媽的好惡來自於壹個孩子的主觀意誌——敢愛敢恨。這是壹個多麽自由的世界,妳可以得到自己任性的感情,可以表現出妳的愛恨情仇。大母親是滋養魯迅先生童年的肥料,魯迅懷念。行雲流水的情節描寫,講述了魯迅對長母的情感變化。
而藤野先生為什麽會成為魯迅先生壹生的力量源泉?這裏也有壹個解釋。文章表現了他迂腐守舊的樣子;那就說說這位先生的荒唐人生吧。然而,藤野先生對他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嚴謹精神。他對魯迅先生講稿的認真修改,使人想起葉聖陶先生對蕭復星的關心。更改後的講義包含了藤野先生的重重關懷。當我得知魯迅先生不會學醫時,藤野先生身上出現了“悲、哀、嘆、別、勸”幾個字,既有悲傷,又有希望。足見它的無奈,它的真誠,它的善良!藤野先生是無私的。他希望中國會有新的藥物,並把它傳播到中國。他讓魯迅先生看了東京的春風。藤野先生對魯迅先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以後的日子裏,藤野先生的支持壹直是魯迅先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想先升職的情節裏,我們看到了壹個生活隨便,工作負責的紳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練習簡潔的人物肖像
《早晨的花》中也展現了人物的簡潔肖像。這是由於他的優秀小說家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正遷移。《朝花夕拾》是壹部值得回味的散文集,裏面的人物都是真實的。魯迅先生只寫了幾筆,有血有肉的人物就“站起來了”。請看:《小資筆記》中的壹個例子,說明了衍太太的陰險:如果她看到我們吃冰,壹定會善意地笑著說:“好吧,再來壹塊。我記得看誰吃的多。阿昌和“那個”哥哥,妳牢牢記住!”“認真”“吃點橘子”這幾個字,勾勒出壹個封建迷信的龍媽。在《藤野先生》中,原來我的講稿被從頭到尾用紅筆加了又改,不僅加了許多疏漏,還把連文法的錯誤壹壹改正。只是壹個簡單的細節,這位嚴謹而又好學的紳士躍然紙上。寥寥幾筆,人物的性格和特點就全部展現出來了。魯迅先生練就了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了許多人物的神韻。
4.交融滲透的現實記憶。
作為壹個偉大的革命家,在動蕩的社會中,魯迅不能忘記現實的風暴。《朝花夕拾》雖然更嫩,但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貓。老鼠。《狗》開篇:從去年開始,我好像聽到有人說我討厭貓。這就是現實。然後:“再壹次,我的敵貓...可能在他十歲左右的時候吃了我可愛的小隱鼠。”幾分鐘前,有壹個轉移。魯迅解釋了恨貓的原因:長恨新恨。作者在回憶往事中批判現實。這種筆法在《朝花夕拾》中也隨處可見,寫實回憶的藝術手法是壹大亮點。
5.完美對比技術
《早晨的花》中也運用了對比法,如歡樂天堂“百草園”與無聊空間“三潭印月”的對比,看護孩子的沈思泰與壹肚子壞水的衍太太的對比。......
(2)作品的價值
1,豐富的知識
只要《朝花夕拾》的閱讀價值和社會價值體現在它的知識上,它就是壹座豐富的知識寶庫。浙江紹興的風土人情,有趣的民俗,當時的教育制度,中國在社會兩半接受外來文化的思想進程,日本留學生的不當心態。這些都透露出來了。尤其在民間傳說中,“美女蛇”的傳說令人恐懼,“老鼠嫁人”充滿了天真無邪。《朝花夕拾》涵蓋了大量的知識。“這本書是壹篇可讀性強、認知價值高、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美散文,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①
2.生活經驗解讀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唯壹壹部回憶散文集。它描述了他過去的生活足跡,這是他個人的生活經歷。散文突出了魯迅的生活和精神發展的歷史。其文獻價值不言而喻。
《朝花夕拾》的壹段文學價值,是對魯迅先生人生經歷的壹種解讀。魯迅的雜文以拋槍匕首見長,而《晨花夕拾》則更為溫暖。向敵人投擲槍支和匕首,用溫暖用愛浸潤自己和所有人。魯迅的《朝花夕拾》,提起舊事,更多的是提起那些溫暖的回憶,期待“在迷茫中找到些許閑適”。顯然,“晨花夕拾”的寫作目的天平是偏向我自己的。是五四運動以後寫的。“作為五四時期文學個性和作家個性最集中的表現,它就是五四散文。(2)郁達夫也說過:五四最大的成功是“個人”。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要順應時代潮流,這是對個人生活的詮釋。
註意事項:
①黃人。早花和晚花介紹。中華書局出版。2002+0.第7頁。
②錢理群。走近當代魯迅與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38+0438+0.第二十四頁。
見/article/dstg/dstg 201006/dstg 20100620002701 . html這也是藝術特色。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壹個保羅·科查金的典型形象,壹個經過博爾維克黨的培養,在革命的篝火和艱苦的環境中錘煉出來的新* * *實業家。他以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崇高的道德觀、高昂的革命激情、神奇的生命力和鋼鐵般的意誌,為黨和人民譜寫了壹曲壯麗的詩篇。
保羅是壹個自覺無私的革命戰士,他總是把黨和祖國的利益放在第壹位。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保羅和他的兄弟們壹起馳騁在戰場上,為保衛蘇維埃政權,與外國武裝幹涉者和白人匪軍浴血奮戰,表現出對革命事業的獻身精神,不怕犧牲。在那些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艱難歲月裏,他以全部的熱情投身於和平勞動。雖然他曾經是鐵馬,有血性,但他不居功,不考慮個人名利。他只想為黨和人民多做些事。黨讓他修鐵路,他去了;黨要他當團幹部,他去了,全被打死了。他甚至可以為革命犧牲愛情。他愛阿達,但受牛虻的影響,他想“完全獻身於革命事業”,於是他以牛虻的方式不辭而別。在癱瘓和失明後,他生活中需要的只是繼續為黨工作。正如他所說,“我的全部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保羅是壹個堅定的革命戰士,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面對敵人的折磨,他堅定不移,不屈不撓;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勇往直前;在與吞噬生命的疾病的鬥爭中,他多次勸阻死亡,創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跡。尤其是他從彌留之際艱難地爬上藝術的殿堂,表現了壹個革命軍人鋼鐵般的意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保羅也是壹個從平凡中看到偉大的英雄。在他的履歷中,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偉大。他總是從最普通的事情開始。面對病魔的沈重打擊,他也有過自殺的念頭,正是在他與病魔鬥爭的英雄激情中,他遏制了“左”傾幼稚病的危險。保羅終於意識到,他不愛惜自己身體的行為不能稱之為英雄行為,而是任性和不負責任。所以,保羅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漸成熟起來的鐵血戰士,是真實而深情的榜樣。
保羅也是壹個典型的以作者本人為原型的自傳體形象。作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真實感受來描述保羅。所以保羅感人的故事不是藝術虛構,基本上是真實的故事,因為真實所以更感人。但作者反對將這部小說完全視為作者的自傳,因為“這是小說,不是傳記”。他把他同時代的許多類似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點都集中在保羅身上,用的是典型的方法。他說:“在這本書裏,我寫的不是保羅·科查金壹個人,而是數百萬科查金,數百萬為自己的幸福而奮鬥的男男女女!”保羅的形象既是自傳性的,又是粗略的,他是社會主義青年壹代中最傑出、最典型的代表。
人力車男孩
祥子這個曾經那麽堅強的壹等車夫,最後也沒有從悲慘的命運中掙紮出來。生活並沒有因為他更強大而給他太多,比如士兵、駱駝、曹宅、孫探長、母老虎、歡喜...所有這些,似乎都沒有讓他逃脫司機的最終命運。他曾經不相信生命,但是有什麽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壹輛車,他買車的積蓄,沒有吸引任何人,沒有激怒任何人,就沒了?這能怪誰呢?我只能怪我的生活。於是,祥子最終也變得和其他司機壹樣,不再強勢,養成了過去從不拒絕沾染的煙酒之類的東西,讓人覺得可以原諒,所有的惡習似乎也不再不可原諒。可是祥子以前是多麽堅強的人啊!為了買車,他從生活中扣除了每壹分錢。他犧牲了自己的面子和劣質司機的強座,拼命拉車,連壹杯好茶都不肯喝。雖然像他這樣的資深司機喝好茶很正常,但他把自己當成鋼鐵做的,拼命省錢...事情往往不盡如人意,壹切意外都與他的意願背道而馳。祥子的見識和閱歷把他磨練成了壹個不同的人——壹個和過去的祥子完全相反的人——他學會了壹切惡習,作弄巡警,保養自己,成了壹個混日子的車夫。有時候他覺得自己應該好好生活,但是壹想到自己的經歷,就失去了信心。如果他更強又怎麽樣?他以前不是更強壯嗎?最後,和其他人壹樣,他也可能壹天比壹天快樂。直到最後,連他最後的希望——歡喜也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徹底絕望了。壹個淳樸、正直、善良、堅強的農村青年,淪落為壹個令人同情的混混,最後像狗壹樣倒在大街上再也起不來了。祥子是舊社會貧苦勞動人民的縮影,他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辛和無奈。
虎妞,壹個潑辣而精於算計的中年女人,天生具有男人的性格。她很會打理事情,把人和停車場管理的井井有條。她費盡心機安排了壹場騙局,沒想到早被父親劉四識破,但他還是騙祥子和她結婚,她卻沒想到父親離開了她,把廠子賣到了外地。最終,她因懶惰導致的難產而死。她所有的結局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她算的是自己的命。道高壹尺,魔高壹丈。她和虎妞壹樣,沒有獲得好名聲,死了也沒人同情。看來還是做個老實人比較好。
舊社會的袍哥劉四爺爺改良後建了壹個停車場。他是壹個誠實坦率的人,個性很強,在外場從不拒絕丟臉。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兒子來接班。女兒雖然能幹,但畢竟是女兒。因為女兒人到中年,還沒有結婚,我覺得對不起她,平日裏也就放過了她,但是我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的財產和女兒壹起給別人。於是我和女兒斷絕了關系,最後連女兒的墳在哪裏都不知道。封建思想讓他忘記了家人,等他醒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我相信當祥子把他踢下車,壹個人站在那裏很久的時候,他是真的感到孤獨的。他真的覺得自己除了錢什麽都沒有了,連女兒的墳都看不到了。親情是珍貴的。希望我們失去之後不懂得珍惜。那時候,我們只能像劉四壹樣長時間站在同壹個地方,在風中默默地哭泣。
老舍的作品在中國現代小說藝術的發展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與茅盾、巴金的小說壹起構成了現代小說藝術的三座高峰,老舍的貢獻不在於小說的結構,而在於他獨特的風格。老舍遠離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學腔調”。他的作品以其“京味”和幽默的風格,以及以北京話為基礎的粗俗、簡潔、純粹的語言,在現代作家中獨樹壹幟。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老舍創作的成功,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主要是長篇小說)在追求民族化和個性化方面的重大突破。
《駱駝祥子》成功的主要標誌是它塑造了祥子這個不朽的典型人物。小說現實地描寫了祥子的悲劇性格與環境的關系,對舊世界進行了強烈的控訴,對被壓迫者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小說宣告了壹個個勞動者個人奮鬥的失敗,含糊地指出被壓迫者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改變自己的地位。這是老舍從探索勞動人民改變被壓迫地位中得出的新結論,也是他創造性思維的明顯體現。
《駱駝祥子》在藝術風格上的突出特點是不以情節故事取勝,只用簡單的敘述來完成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與此相適應,語言平實幹凈,散發著北京地方語言的鄉土氣息。這部小說結構簡單緊湊,線索清晰。
老舍的語言藝術還得益於他對北京市民語言和民間文藝的熱愛和熟悉,他加工和運用了大量北京民俗的口語化表達,用老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生動而有力地調動了平常的話語”,燒出了白話文的“原汁原味”;同時,他在俗中追求精致之美(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點),寫出“簡潔有力、可讀性強、優美的文章”。老舍成功地統壹了語言的通俗性和文學性,做到了幹凈、傳神、巧、簡而不俗、精而不雕。他說話的用詞、句式、語氣乃至精神魅力,都有他獨特的品味和創造,也隱約滲透著北京文化。這也是“北京味”的重要體現。老舍堪稱“語言大師”,他為現代白話文學語言的創造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