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徐夫人因為妒嫉被黜廢置吳郡,而步夫人最為得寵。步氏有所賞賜,孫登不敢推辭,只是拜受而已。徐氏派人前來賜給孫登的衣服,孫登必定沐浴後才穿上。
孫登將被冊立為太子,他推辭說:“根本得到確立,道義才能產生,要立太子,應先立皇後。”
孫權說:“妳的母親在哪?”
孫登回答說:“在吳郡。”
孫權沈默無語。
孫登被立為太子***二十壹年,三十三歲去世。
孫登,臨終上書,其言甚善
臨終前,他上疏說——
兒臣毫無功德,身纏重病,自知生命微弱,恐怕很快殞命。兒臣並非惋惜自己,只是想到將要離開父母,身葬黃土,永遠不能再進奉探望宮禁,不能朝見陛下皇後,生前無益於國,死後還留給陛下深深的悲戚,故此悲淒郁結心頭哽塞咽口。
兒臣聽說生死有命,壽夭在天,周晉、顏回有上智之才,尚且夭折,何況兒臣愚陋,年壽已超過他們,活著為國家繼嗣,死後還享有尊榮,對於我來說已是夠多的了,還有什麽可悲可怨的呢?
如今天下大事未定,各地賊寇未被討清,天下人民翹首以待,將命運托寄於陛下,處境危險者希望安定,處境動亂者盼望治理。希望陛下徹底忘記兒臣,割舍平民社會的恩愛情感,修煉黃老之術,用心保養精神,增加美食佳饌,廣開神明思想,以利奠基萬古無窮功業,於是則天下百姓有幸得到依賴,兒臣死而無恨。
皇子孫和仁慈孝順聰慧明智,道德品行清明豐盛,應及早安排立為太子,以維系百姓懸望。
諸葛恪才能練達學識淵博,可器重任用他來輔佐時政。
張休、顧譚、謝景,都通達機敏明智果斷,入朝可任為心腹之臣,出外可用作勇猛之將。
範慎、華融勇武壯節,有國士風采。
羊瞆論辯敏捷,有獨自應對之材。
刁玄寬宏大量,誌在實踐道義真諦。
裴欽博聞強記,翰藻文采值得取用。
蔣修、虞翻,誌向節操分外明朗。
凡此各位大臣,或適宜用作朝臣,或可以擔任將帥,都通曉時事,明悉法令,堅守信用道義,有不可改變的誌向。
這都是陛下日月般光輝照耀,給兒臣選置如此屬官,使他們與兒臣壹起***事,故此兒臣能詳備地了解他們的情懷,敢於將他們的情況呈報陛下。
兒臣深深地思慮著當今境外多有憂慮,軍旅不休,應當激勵六軍,以此謀求進取。
軍隊靠人民為眾,人民以財貨為寶,兒臣私下聽說各郡縣頗有荒殘,百姓物用奇缺,奸亂萌生,因此法令頻繁增訂,刑罰深重苛刻。
兒臣聽說治理政事要聽從民意,頒訂律令要因時變更,陛下實在該與將相大臣認真詳細選擇合乎時宜的治國方略,博采眾議,寬刑輕賦,適當地取消壹些勞役,以順應百姓的願望。
陸遜忠誠勤勉於時政,獻身憂國,忠正為公,具有不謀私利的節操。
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孫怡忠心為國,通曉明達治國的根本。
可讓他們陳述當前應做的事宜,刪除苛刻煩瑣的政務和政策,愛兵養馬,撫慰百姓。
五年以後,十年之內,則遠方人民前來歸附,近處臣民盡力為國,兵不血刃,而天下可得。
希望陛下留意聽取采納兒臣之言,這樣兒臣即使某天死去,也如同出生之年。
這份奏疏在孫登氣絕之後,才被呈報上去,孫權更為悲痛感動,壹說話就落淚,這年為赤烏四年(241年)。
之後孫權追謚孫登為“宣太子”。孫登的兒子孫璠、孫希,都已早死,次子孫英被封為吳侯。
五鳳元年(254年),大將軍孫峻專橫濫用職權,南宮太子孫和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大家都很氣憤,前司馬桓慮因此招合將吏,圖謀誅殺孫峻、立孫英為首。
然而事情敗露後自殺,都被殺了。
謝景,字叔發,南陽郡宛縣人。
黃龍元年(229年),謝景作為太子賓客,在東宮參事,太子監國期間,謝景接替病逝的顧劭,出任豫章太守。在郡守任上有政績,官吏百姓都稱頌他們“前有顧劭,後有謝景”。
太子孫登過世時,謝景無法克制悲哀心情,竟棄職前來奔喪,又上表自我彈劾。
孫權說:“妳隨太子治政,與其他官員不同。”
於是恢復了他原來的職務,讓他返回豫章郡。幾年後,謝景死在任上。
範慎,字孝敬,揚州廣陵人。
他對主君忠誠、盡心竭力,著論二十篇,當時的人都覺得他了不起。
後範慎晉升為侍中,補任武昌左部督,治軍整頓。
孫皓登基之後,遷移首都,然而還是相當忌憚範慎。
於是孫皓下詔說:“範慎功勛、德行都有,是朕所敬仰、依賴的人,應該位列三公,以此滿足大家的希望。”
於是範慎被提拔為太尉。範慎早已不想當將軍了,於是說自己年老了,於是回去擔任太尉。軍士留戀他,全軍為他哭泣。
鳳凰三年,範慎,兒子範耀繼承他的爵位。
刁玄,丹楊人。
曾任五官中郎將。孫亮登基時,刁玄為侍中。
後來刁玄出使蜀國時,刁玄從蜀國帶回了司馬徽關於運命和歷數的著作。後來,這些著作在江東流傳開來,甚至被更改作為宣傳孫皓統壹天下的預言書。
羊衟,南陽人。年僅二十歲就擔任太子孫登的中庶子。
當時廷尉監 隱蕃 交結豪傑,自衛將軍全琮等皆傾心敬待,只有羊衟和宣詔郎 豫章郡的 楊迪 鳥都不鳥他,當時的人都覺得他們兩個人好奇怪。
後來隱蕃叛變,大家才對他們兩個心服口服。
孫登當時請侍中胡綜寫壹篇賓友目
羊衟私下反駁胡綜說:"元遜(諸葛恪)才而疏,子嘿(顧譚)精而狠,叔發(謝景)辨而浮,孝敬(範慎)深而狹。"
所說的內容都有理有據,很快羊衟就因為這些話不被為諸葛恪等人親近。後來四人都身死,吳人才認為羊衟的話有道理。
羊衟後來位至桂陽太守,死於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