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說,是大部分雲南人都喜歡白水煮菜[耶]。
很多外地的朋友,第壹次在雲南看到這樣的做法,會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是食不厭精的南方人,擅長煲湯的廣東人,嘴上不說,心裏或許會有幾分隱隱的不屑吧。是因為雲南人“窮、懶、笨”,才會有如此簡單粗暴的烹飪方式,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今天就讓我們來嘗試分析壹下。
任何壹種生活習慣的練就,都有其主客觀的因素,更別說這種影響了壹方民眾,千百年飲食傳統的形成。
壹、歷史淵源。
這或許真的是因為“窮”!雲南地處高原,地形復雜,山區、半山區、壩區交織;山川密布、河谷縱橫,歷來交通閉塞,生活條件相對落後。
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形成了很多當地人長期生活的智慧結晶。尤其是馬幫文化,對雲南人的飲食習慣帶來了深遠影響。
白水煮菜,也不例外。馬幫長年行走在外,風餐露宿,馬鍋頭的鍋子,解決了整個馬隊的壹日三餐(兩餐)。在野外埋鍋造飯,常常是就地取材,新鮮的野菜,白水壹煮,配上個蘸水,如果再有些鹹菜、臘肉,來上壹鍋香噴噴的洋芋燜飯……不僅解決了壹天的溫飽,還補充了豐富的維生素和營養物質。
二、食材優良,食物特性。
白水煮菜,看似簡單,其實對於食材的要求更高。由於僅以白水烹煮,不放任何調料,食物的原味體現得淋漓盡致,原生食材的生長環境、新鮮度等因素,將直接決定了菜肴的口味。
而且,並非所有的菜,都適合白水煮。其實在雲南,最常見的壹類白水煮菜,有幾點***性:綠葉、微苦、纖維粗、性寒涼……例如最普遍的:苦菜,還有黑麻葉、板藍根等野菜。這類蔬菜,與其它食物配伍,其實口感並不好,白水煮後,雖然微苦,但口感清潤,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習慣以後,就和飲茶壹樣,回味無窮。所以雲南人食淡菜,往往喜歡煮熟後,任其放涼,再來食用,口味更佳。另壹方面,粗纖維的葉子菜,更容易裹上蘸水,略顯粗糙的口感,配上糊辣椒的香辣,別有壹番風味。
現在,隨著各類食材的豐富,白水煮菜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壹些鮮甜類的蔬菜也常常用於白水煮,以突出它的本味。但無論如何變化,對於食材的基本要求仍然是:新鮮、原生態,最好非大棚,不反季。而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也只有在雲南最容易實現。
三、蘸水,白水煮菜的靈魂。
其實,單就口味而言,雲南人總體是偏重口的。那麽,壹鍋甚至不放油鹽的白水煮菜,是如何抓住雲南人的味蕾的?這裏,靠得便是壹碗蘸水。
(關於雲南人的壹碗蘸水,我早些時候曾經專門寫過壹篇文章,這裏就不細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壹下。)
雲南人的蘸水,可謂花樣百出,由於調料種類極多,口味復雜,雲南人配以不同的食物,會有不壹樣的蘸水。而白水煮菜,最傳統的做法是:糊辣子蘸水。
很簡單,生的幹辣椒小火烤至香脆,以竹筒擂細,只配鹽,澆上壹勺菜湯,香辣又不失清甜。
(現代簡化版:幹鍋焙香幹辣椒,用紙袋揉細。)
其關鍵在於:辣椒不僅要辣,還得夠香,本身有壹定油脂,個人認為丘北辣子最佳;其次,壹定要是現揉糊辣椒,不用太細,微焦,口感更好。可以放少量味精調味,但壹定要少。其它調料,皆屬多余。
看似普通的壹碗淡菜,體現了雲南人,對食物本質,營養、口味的追求;越是簡單的烹飪方式,越發要求我們具備良好的生態原料……
所以,這就是雲南人的白水煮菜,簡約而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