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四川的美食逐壹介紹

四川的美食逐壹介紹

夫妻肺片、擔擔面、鐘水餃、麻婆豆腐、鴛鴦火鍋、宮保雞丁等。

川菜在口味上尤具獨特風格,以味型豐富、變化多樣著稱。

川菜善用麻辣,但決不光是麻辣。

麻和辣只是川菜種基本味型的兩種,其他種味型分別是甜、鹹、酸、苦。

在這種味型的基礎上經過調配變化,形成復合味型。

川菜調味的特點是突出主味,其制作方法是集中用味。

通常川菜把鹹甜酸辣或麻辣集中用在壹個菜上,再輔以它味,以使主味突出,如水煮牛肉、豆瓣魚等。

川菜的復合味型有多種,主要有鹹鮮、家常(鹹鮮微辣)、麻辣、糊辣、魚香、姜汁、酸辣、糖醋、荔枝、芥末、甜香、椒麻、怪味等,豐富多樣,花樣百出,形成了川菜多味美味的獨特風格。

這裏還要說明的壹點是,川菜中不同味型的菜,需選用不同的調料品種。

味型與其獨特的調味品***生***存。

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風味菜、火鍋、風味小吃五大類組成。

川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壹,在中國烹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廣泛,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壹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采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

1.夫妻肺片:

四川漢族特色小吃,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為料,並不用肺。

註重選料,制作精細,調味考究。

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鮮香,細嫩化渣。

深受群眾喜愛,為區別於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稱之,在用料上更為講究,質量日益提高。

歷史傳說:

相傳在20世紀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壹男子名郭朝華,與其妻壹道以制售涼拌肺片為業,他們夫妻倆親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籃叫賣。

他們所售確實好吃,超乎壹切肺片之上。

不但精選材料,制作也很精細,使人看見就生好感,加上調味精細,深受人們歡迎,久而久之,人們為區別於其他肺片,便稱郭氏夫婦所售肺片為“夫 妻肺片”。

1933年,郭氏夫婦在成都半邊橋接,即今人民公園後門右側壹個單間店鋪設店出售,其店名也就正式取名為“夫妻肺片”了,牌匾為金字黑底,由享有“蜀中四老之壹”著名書法家趙蘊玉老先生親題。

後幾經變遷,該店遷至鬧市街的提督西街,擴大了經營規模,增添了牛肉面等品種,食客不光是可以品嘗肺片,還有面食充饑。

夫妻肺片逐步發展為壹家中型小吃店。

2.擔擔面:

是四川民間極為普遍且頗具特殊風味的壹種著名小吃。

因常由小販挑擔叫賣,由此得名。

此面色澤紅亮,冬菜、麻醬濃香,麻辣酸味突出,鮮而不膩,辣而不燥,堪稱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

其面條細滑,主要佐料有紅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紅醬油、蒜末、豌豆尖和蔥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較適口。

歷史傳說:

擔擔面是四川非常著名的壹道小吃,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相傳為1841年壹個綽號叫做陳包包的自貢小販創制,因為早期是用扁擔挑在肩上沿街叫賣,所以叫做擔擔面。

所謂“剃頭的挑子——壹頭熱”,擔擔面的挑子也是如此:這壹頭是壹個煤球爐子,上面還坐著壹個鍋,裏面當然就是熱水嘍;另壹頭就是碗筷、調料和洗碗的水桶。

然後就可以用扁擔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顫顫巍巍的沿街遊走,還邊走邊叫:“擔擔面,擔擔面” 擔擔面的得名,來自於這特殊的年代和叫賣方式;擔擔面的出名,卻在於它的調味和獨特的面臊。

擔擔面的由來說法不壹,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師傅普遍認為,應該起源於川東。

原因很簡單,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幫(蓉派)小河幫(鹽幫菜)下河幫(渝派)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壹樣,而擔擔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幫的用法。

其中壹樣主要的原料(川東菜,即川東人叫的老鹹菜。

而非川冬菜)。

是在達州壹帶的特產。

自貢宜賓範圍用得是芽菜。

所以可以明確的說擔擔面是出自川東達州壹帶。

3.鐘水餃:

古名為“水角”,北方人讀“角”為“佼”音,故稱“水餃”。

水餃是北方人常用的食品,餡心用蔬菜多於用肉食,但逢年過節時,餡心也十分考究。

在四川,水餃只是作為壹種小吃,因此餡心多用肉制作,制作也講究得多,配上特制的好湯和調料,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以前,成都賣水餃的攤店不少,其中以“水餃鐘”最為有名,這是因其水餃皮薄、餡嫩、味美之故。

歷史文化:

“鐘水餃”始創於1893年,創始人鐘少白,後來的廚師叫鐘樊森,因開業之初店址在成都的荔枝巷,故又稱“荔枝巷水餃”。

該店最為著名的品種有紅油水餃和清湯水餃兩種。

紅油水餃味微辣、鮮香、鹹中帶甜,再配以該店特制的椒鹽酥鍋魁,真是別有壹番風味。

紅油水餃由手工制皮,餡心選料嚴格,制作精細,加之調料中自制鹹紅醬油別具特色,調味得當,深受食者喜愛。

清湯水餃,味道鮮美,淡而不薄,入口細膩化渣,為面食制品中之佳品。

“鐘水餃”20世紀20年代年即聞名成都,成為成都著名的地方名小吃。

1992年,“鐘水餃”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1995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1999年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4.麻婆豆腐:

又稱陳麻婆豆腐,是四川地區漢族傳統名菜之壹,中國八大菜系之壹的川菜中的名品。

由國家命名的壹家“中華老字號”老牌名店。

其創業於清朝同治初(1862年),開業於成都北郊的萬福橋。

原名陳興盛飯鋪,主廚為陳春富之妻。

陳氏所烹豆腐色澤紅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燙、形整,極富川味特色,陳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爾,求食者趨之若鶩,文人騷客常會於此。

有好事者觀其陳氏臉生麻痕,便戲之為"陳麻婆豆腐",此言不脛而走遂為美談。

飯鋪因此冠為"陳麻婆豆腐店"。

清朝末年,陳麻婆豆腐就被列為成都的著名食品。

歷史文化:

陳麻婆豆腐(人們人習慣於稱之為麻婆豆腐)始創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開創於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原名“陳興盛飯鋪”。

店主陳春富早歿,小飯店便由老板娘經營,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稱陳麻婆,當年的萬福橋是壹道橫跨府河,不長卻相當寬的木橋。

兩旁是高欄桿,上面是抓魚,繪有金碧彩畫的橋亭,橋上常有販夫走卒,推車擡轎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

光顧“陳興盛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夫。

這些人經常是買點豆腐、牛肉。

再從油簍子裏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為加工。

5.鴛鴦火鍋:

是壹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吃,屬於川菜系。

成菜風味別致,麻辣鮮香,鮮醇濃厚,各有特色。

鴛鴦火鍋,是以傳統毛肚火鍋的紅湯鹵和宴席菊花火鍋的清湯鹵,兩者合並改制而成的四川創新火鍋。

此品原名“雙味火鍋”。

為1983年重慶隊參加全國第壹屆烹飪大賽的參賽菜品,由閻文俊取名設計、特級廚師陳誌剛制作。

這種火鍋用銅片隔成兩半,造成壹個太極圖形,壹邊放清湯鹵,壹邊放紅湯鹵,入鍋燙涮的原料可隨人意。

1985年,熊四智將“雙味火鍋”改名為“鴛鴦火鍋”,更富有文化韻味和飲食情趣。

愛新覺羅·溥傑作為1983年全國烹飪大賽的評委顧問曾對此品評價說:“這個菜很好,好就好在有發展。

它巧妙地將四川傳統的紅湯火鍋和清湯火鍋匯於壹鍋,風味別致,頗有特色。

更可取的是這個菜的容器,這種太極圖鍋耐人尋味。”

歷史文化: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現引進,而加以變化的。

三國時,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

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6.宮保雞丁:

是漢族傳統經典名菜,屬於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壹。

創始人為貴州織金人時任四川總督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時創制該菜,流傳至今。

由於壹般認為宮保雞丁正式創制是丁寶楨任四川總督之時,在蜀地創制並流傳開,且其後至今的漫長歲月中,宮保雞丁主要通過市場巨大的川菜館作為載體走向大江南北及海外,聲名遠播,因此宮保雞丁在菜系定位屬於川菜系,同時由於丁寶楨為貴州人,所以宮保雞丁也可被認為是貴州菜系即黔菜系。

歷史文化:

“宮保雞丁”是壹款歷史悠久的四川名菜,於清代光緒年間由四川總督丁寶楨府中首創。

丁寶楨原籍貴州,清鹹豐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

他壹直很喜歡食用辣子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制作“醬爆雞丁”等菜,很適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

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廚師用花生仁和嫩雞肉制作炒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

後來由於他戍邊禦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聞名省內,並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

至清末民初,隨著川菜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宮保雞丁”也聞名全國及海外,成為四川菜中最著名的壹款特色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