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江湖悠悠二級菜譜大全二級食譜配方匯總

江湖悠悠二級菜譜大全二級食譜配方匯總

江湖悠悠中二級菜譜是很多玩家關註的重點,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江湖悠悠二級菜譜大全,也是二級食譜配方匯總,非常全面的內容,想了解二級菜譜的朋友可以參考,希望能幫到大家。

菜品

1.東安子雞(禽肉+辣椒+生姜+蔥)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客商趕路,入夜饑餓,在湖南東安縣城壹家小飯店用餐。

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殺經過蔥、姜、蒜、辣調味,香油爆炒,再烹以酒、醋、鹽等調料燜燒,成菜紅油油、亮閃閃,鮮香軟嫩,客人贊不絕口,到處稱贊此菜絕妙。

知縣聽說後,親自到該店品嘗,果然名不虛傳,遂稱其為“東安子雞”。

2.北京烤鴨(禽肉+胡椒+黃瓜+小麥)

明朝年間,百姓愛吃南京板鴨,而明太祖朱元璋尤甚,甚至有日食烤鴨壹只壹說。宮廷裏的禦廚們就想方設法研制鴨饌的新吃法,於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前者以“全聚德”為代表,而後者則以“便宜坊”最著名。

隨著明成朱棣祖遷都北京,烤鴨也就被帶往了北京。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有了京城第壹家店。

3.白斬雞(禽肉+生姜*2+蔥)

白斬雞又稱白切雞、三黃油雞,多作為宴席冷盤,供佐酒之用。因烹雞時不加調味白煮而成,食用時隨吃隨斬,故稱“白斬雞”。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稱之為白片雞,言:“雞功最巨,諸菜賴之,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單。有太羹元酒之味。

4.姜絲鴨煲(禽肉+生姜*2+水)

生姜性溫,解表散寒,溫肺止咳;鴨肉,性寒,補益氣陰,和胃消食

二者搭配,可達去燥清火、溫補養陽的效果,其制法如下:

1.鴨肉洗凈後切塊,生姜去皮,部分切絲,部分切片

2.鍋中放入鴨後,加冷水和料酒後煮沸撈出

3.砂鍋內放入姜片與鴨子後,倒入冷水中火煮開

4.轉文火放入調料和配菜慢煨二十分鐘

5.放入姜後,再 十分鐘後即可

5.烤雞(禽肉+芝麻+辣椒+胡椒)

烤雞操作極為簡單,制法如下:

1.拌勻調味料後,取三分之二均勻塗抹在雞身內外表面,腌制壹小時

2.將腌好的雞綁在烤架上,同時把木柴點燃

3.在烤架上烤制約壹個小時後,開始刷油,壹般需刷四次

4.烤制兩小時後,雞肉表皮金黃酥脆,皮下的肉鮮香多汁,灑上剩余調味料即可

6.灼雞(禽肉+芝麻+辣椒+雞蛋)

雞肉用醬油和酒拌勻後放入七成熱油中灼至金黃後撈出將油瀝幹。

此法最早見於南北朝的《齊民要術》,清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對應的記載。

7.炮燔(禽肉+土豆+胡椒+黃瓜)

炮,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燒;燔,即烤肉使熟,為燔肉,炮燔通指古代的燒烤。

蘇軾曾在《送魯元翰知衛州》詩:“每愧煙火中,玉腕親炮燔。”

8.炙雙鮮(禽肉+魚+辣椒+胡椒)

禽肉、畜肉、魚肉三者任取其二切方塊兒後串至簽上置於火上炙烤,肉脂在火焰的烤炙下滋滋冒油,不同的油相互交融間滋潤各類的肉塊,鮮香撲面而來。

9.臭鱖魚(魚+辣椒+生姜+蔥)

早年徽商遠行,沿途放排,打魚為食。木桶中存的鱖魚時間久了,易生異昧,便以鹽抹之,翻來覆去。行至千裏,魚到徽州,鰓仍紅,鱗不脫,質不變,僅表皮有壹絲奇味。洗凈後以熱油稍煎,細火烹調,異味全消,鮮香無比,稱為膾炙人口的佳肴。

10.西湖醋魚(魚+生姜*2+水)

相傳杭州西子湖畔有宋氏兄弟二人,滿腹經綸,頗有學問,隱居湖畔打魚為生。

不料兄長被官府迫害慘死,弟弟報仇不成,反被逼走避難。臨行前,宋嫂特意燒了壹道加糖加醋的魚,只期望弟弟生活有甜時,勿忘百姓受欺淩、兄長飲恨之辛酸。

後來弟弟考取功名,得報大仇,卻失了嫂嫂音訊。壹日赴宴無意吃到相同滋味,終尋得嫂嫂。後辭了官職,接嫂嫂回家,重隱居湖畔,捕魚為生。

11.酒糟魚(魚+芝麻+辣椒+稻谷)

選半斤青魚,腌制,晾至半幹時,放進釀好的米酒壇子裏封起來。十余日,即可取出,或蒸或煮,與酒糟同沸之。

棗木紅的魚肉,有著酒香、酒甜、酒酸之味。蒸煮之時,擱上辣椒,既有些許的辣又有淡淡的鹹。魚肉在口中,細膩滑爽,余香久久。

12.烤魚(魚+芝麻+辣椒+胡椒)

烤魚操作極為簡單,制法如下:

1.拌勻調味料後,取三分之二均勻塗抹在處理後的魚身內外表面,腌制壹小時

2.將腌好的魚綁在烤架上,同時把木柴點燃

3.均勻翻動烤架並適時加灑剩余調味料,烤熟即食

13.灼魚(魚+芝麻+辣椒+雞蛋)

魚肉用鹽等調料腌制後放入七成熱油中,不斷翻動灼至整魚兩面金黃,魚骨、魚尾酥脆。

14.魚_(魚+辣椒+胡椒+稻谷)

_法,即糟魚,且要先去魚中水,再用米酒糟。其制法如下:

1.稻米入鍋炒熟出香後磨成米粉

2.青魚去骨取凈肉成片後入盆中,以鹽腌漬半天,再倒入漏勺瀝幹水分

3.再倒入另壹盆中,加入胡椒粉、辣椒粉拌勻後放入幹凈壇子

4.蓋好壇蓋,加壇沿水,腌制十天即成

15.鄉社小炒(土豆+黃瓜+雞蛋+小青菜)

“社”之名起於古之國社、裏社,故以“鄉”為社,合稱“鄉社”。

《管子·乘馬》:“方六裏,名之日社。"即以面積劃分,方圓六裏為壹社,也有以人口劃分,二十五家為壹社。

鄉社因其自然環境、生產與交通方式,地處較偏僻,家戶較貧窮,飲食習慣與烹飪技法較為簡樸。常見食材洗凈後下鍋稍加些許鹽翻炒後便起鍋食用。

16.涼拌黃瓜(大蒜+辣椒+生姜+黃瓜)

涼拌黃瓜作為壹道涼拌小菜,口感清爽酸脆。

黃瓜,味甘,性涼,歸脾、胃、大腸經具有除熱,利水,解毒的功效。

《陸川本草》 中有言:”治熱病身熱、口渴,燙傷;瓜幹陳久者,補脾氣,止腹瀉。”

主食

17.雞絲面(小麥+禽肉+水+小青菜)

雞絲面是家常面食,其面條筋道爽口,雞絲鮮嫩多汁,具益氣養血、補虛健脾之效。其制作方法如下:

1.鍋置火上加足量水燒開後下面條煮熟

2.面條撈出後反復過涼水,待面涼後瀝幹水分,盛入碗中

3.雞肉冷水下鍋,加入料酒等去腥配料煮熟後撈出,瀝幹水分

4.雞肉撕成細絲,各式配菜焯熟後,壹起擺在面條上

5.加入調料進行調味,最後加入倒入

18.魚面(小麥+魚*3)

清朝天聰年間,壹秀才在進京趕考途中去河邊飲水時,竟見壹道人於青石上垂釣。其道:“癡兒,何不以救蒼生於水火為樂?嘗嘗這碗羹吧。”說罷魚竿壹揚,壹條魚飛入壹瓷碗,頓時化為瑩白的羹,飛到了秀才面前。

秀才三兩下便吃了這魚羹,只覺其味連綿、滑而不膩,竟突然醒悟,於是辭考回家嘗試後做出此羹,以此救濟貧苦人家。為紀念秀才,世人將此羹命名為“魚面”。

19.油潑面(小麥+辣椒+蔥+小青菜)

油潑面是陜西傳統的特色面食,起源於明代,以鮮香、酸辣、香辣三點著稱。

1.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後撈在碗裏

其薄等於韭菜,其細比於掛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

2.將蔥花碎、花椒粉、鹽等配料和厚厚壹層的辣椒面壹起平鋪在面上

3.用燒的滾燙的菜油澆在調料上,頓時熱油沸騰,將花椒面、辣椒面燙熟而滿碗紅光,即可食用

20.姜湯面(小麥+生姜+水+小青菜)

姜湯面所用的姜湯需加入少許的黃酒,將原有的辛辣刺激揮發掉,多壹些獨特的醇香。其制法如下:

1.熬好的姜湯將裏面的姜片撈出剁成碎末,加入其他的配料

2.所有食材放入鍋中加入黃酒和些許調料翻炒

3.翻炒後的食材倒入熬好的姜湯內小火煨煮壹段時間

4.最後加入面條中火煮制面熟即成

21.蔬菜煎餅(小麥+胡椒+黃瓜+小青菜)

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被曹兵追殺,壹次被圍在沂河、涑河之間,鍋竈盡失,而將士饑餓困乏,又不能造飯,諸葛亮便讓夥夫以水和面粉為漿,將金(銅羅)置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當地人也習得此法做食,但銅羅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成羅狀的煎餅烙,並加入蔬菜豐富其入口層次,使其更為鮮香脆爽。

22.胡椒餅(小麥+胡椒*2+畜肉)

胡椒餅起源於福州的“蔥肉餅”,在閩南話中,“福州”恰好音“胡椒”,故名“胡椒餅”。

鮮香的蔥花,細斬的肉餡,調成鹹中帶微甜的味道,再摻上胡椒粉。外皮除了像壹般水煎包的“發面”之外,還要加點“油酥",使餅面不過分酥脆,又不會老硬難咬。

用木炭把爐子燒熱、鐵板燒紅,取出炭火後把餅貼在缸壁上,經過十余分鐘,陣陣香氣撲鼻,胡椒餅呼之欲出。

23.糊湯粉(小麥+黃豆+胡椒+魚)

糊湯粉的“粉”就是普通的圓米粉,以前的“糊湯”用的魚不是鮮魚熬的湯,而是傍晚到菜市場收集來的賣不出去的爛魚、魚雜。經過徹夜熬煮後,魚熬得骨化肉碎,為了除去魚腥味,便加大量胡椒,又因為顧客多是在碼頭上做搬運工的苦力,為了抵餓,再加入生米粉起稠糊。

冬日清晨,苦力們吃上壹碗帶點葷腥的熱呼呼、辣呼呼,又能暫時頂餓的稠稠的糊湯粉,也算是壹種享受。

24.素粉(稻谷+黃瓜+水+小青菜)

靈渠修通後,秦始皇微服遊覽桂林山水。他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漓江鯉魚極多,秦始皇大喜,叫船家捕撈。但因壹餐要用好多條鯉魚才能炒得出,遊玩僅半月,便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

此舉急壞了漓江裏的鯉魚王,發誓說要把秦始皇的遊船拱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制成了“魚須”、魚肚”作代替。秦始皇吃後大喜,自此便有了米粉。

25.姜飯(稻谷+生姜+水+小青菜)

姜飯是畬族的風味小吃,具有味辣、香的特點,有消除疲勞作用,其制法如下:

1.姜洗凈後晾幹切片,切片後繼續晾曬三至四天

2.將曬幹的姜片放於石臼中研磨成粉末,便得到姜粉

3.姜粉拌入淘好的稻米中,靜置壹夜後加入少許配料調味

4.上鍋蒸熟後放入配菜,再蒸透即可

26.水東鴨粥(稻谷+胡椒+生姜+禽肉)

“粥美嘗新米,袍溫換故綿”

鴨粥,即鶩粥,補虛勞,滋陰血,健脾胃,消水腫。

選鄉下四五個月大的足水鸕鴨,煮沸大鍋清水後將火調微,加上北芪、黨參等溫補藥材,將處理好的光鴨下鍋,完全靠水溫慢慢地將鴨浸熟。然後將鴨起鍋,撇去鴨油,只用清湯,加入新上市的稻米熬成富含膠質的稠粥。鴨粥入口即化,齒頰留香;鴨肉爽滑微韌,嚼來回味無窮。

27.魚片粥(魚+稻谷+水+小青菜)

魚片粥,口味清淡,營養豐富,可緩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體倦少食、食欲不振之癥,制法如下:

1.青魚去鱗骨,取凈肉成薄片待用

2.砂鍋加水後大火燒開,加入淘洗幹凈的稻米熬煮成粥

3.粥熟時放入魚片稍沸,略加少許調料拌勻即可,需趁溫熱服食

湯類

28.雞湯(禽肉+蔥+水+小青菜)

雞湯為常見的湯品,其制作方法如下:

1.整雞宰殺洗凈後去油,過滾水焯兩分鐘去除血水

2.焯水後的整雞連同姜片等配菜調料放入鍋中,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煨燉3小時,加入適量鹽後即可出鍋

雞肉,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補虛益精、滋陰潤膚的功效

《本草綱目》中有言:“益胃,清神。”

29.魚湯(魚+生姜+水+小青菜)

魚湯為常見的湯品,其制作方法如下:

1.魚與姜片放入鍋中,用油煎兩面,待其表面金黃後,加入足量熱水,轉至中火

2.湯煮開後轉至小火熬煮三十分鐘,加入調味料,三分鐘後即可起鍋

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利濕、溫中下氣的功效,可治脾胃虛弱,納少無力。

《滇南本草》中有言:"和五臟,通血脈,消積。

30.蔬菜湯(黃瓜+水+小青菜+白菜)

蔬菜湯為常見湯品,有補脾益氣、理氣化痰之功效,其制法如下:

青菜、白菜等蔬菜洗凈後切大塊兒放入鍋中,加入足量冷水後大火燒煮沸騰後轉文火,加入調料進行調味,入味均勻後出鍋即可。

31.胡椒湯(胡椒*2+黃豆+水)

胡椒,溫中,下氣,消痰,解毒,做成湯品可安五臟,消食去虛冷,從而解幹嘔煩悶,氣逆胃痛。其制法如下:

1.胡椒入石臼磨碎後放入鍋中,加冷水,中火煮開

2.放入豆腐後轉文火,並進行調味,煨五分鐘後即可出鍋

32.姜湯(生姜*3+水)

姜湯是民間普遍使用的驅寒、防治風寒的藥湯。主要由生姜、油鹽等配合熬成湯飲用。其制法如下:

1.挑選表皮沒有裂口,顏色鮮艷、柔軟,外形飽滿的新鮮姜

2.將生姜洗凈後切段,盡量少去皮或不去皮

3.放適量清水在煲內,用料壹起放入,煮滾後加油鹽調味即成

醬料

33.辣椒醬(辣椒*2+生姜+水)

辣椒醬,辣椒剁碎後佐以熱油與其他調料,香辣美味。

辣椒,味辛,性熱,歸心、脾經。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消食的功效。主治胃寒氣滯,脘腹脹痛,嘔吐,瀉痢,風濕痛,凍瘡。

姚可成在《食物本草》有言:"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辟邪惡,殺腥氣諸毒。"

具明《草花譜》記載,辣椒原稱為“番椒”,明代傳入中國。

34.胡椒醬(胡椒*2+生姜+水)

胡椒醬,胡椒磨碎成粉後佐以其他調料進行調制,辛香撲鼻。

胡椒,味辛,性熱,歸胃、大腸經。具有溫中散寒、下氣祛痰的功效。

《本草綱目》有言:“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

明初胡椒可與白銀、布帛壹樣成為硬通貨,抵價給朝廷繳納田賦。官商迎來送往時,壹斤胡椒,成為厚禮。直到明代中後期,胡椒才開始出現在百姓餐桌之上。

35.姜絲醬(生姜*3+蔥)

姜絲醬,生姜切絲後佐以其他調料進行調制,鮮辛美味。

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

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於風寒感冒,脾胃寒癥,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解魚蟹毒。

《金匱要略》中有言:“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嘔,合用益佳;並有開胃和中之功。用於胃氣不和,嘔噦不安。”

蛋類

36.臥雞蛋(雞蛋*2+胡椒+蔥)

雞蛋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具有滋陰潤燥,養血發胎的功效

臥雞蛋入口鹹鮮滑嫩,色香味俱佳,且幸福安康之寓意,其制作方法如下:

1.鍋內放水加鹽燒開,然後用小火,姜雞蛋打在水裏煮熟,撈起放入碗內

2.將配菜和調料放入碗內,並用煮蛋的湯沖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