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故事:過橋米線源於雲南蒙自。據民間傳說,雲南蒙自有南湖,湖心有島,昔有壹位秀才天天到島上讀書,其妻天天送飯上島。丈夫埋頭苦讀,常常忘記吃飯,日見消瘦,妻子就殺了家中老母雞為其補養身體。母雞燉好後,妻子上島送給丈夫,過了好久,妻子見丈夫埋頭讀書,飯菜沒動壹點,雞湯卻還是熱的。原來,雞湯上壹層厚厚的雞油起到了保溫的作用。聰明的妻子由此發明了把米線下進油湯的方法。此事傳為美談,人們就紛紛效仿食用。因為妻子送飯的必經之路是與小島相連的壹座小橋,這種米線就有了壹個好聽的名字——過橋米線。 ?
雲南米線更多介紹:
據沈陽“壹米陽光”過橋米線主題店的楊女士介紹,過橋米線這壹雲南特色風味小吃在北方現身已經有十幾年了,對於這壹“舶來”美食,有的店家傳承它的正宗做法和風味,有的則是依據當地的飲食習慣加以改造,兩種風格各有千秋。過橋米線近年被越來越多的北方人所認知、喜愛,但仍有許多沒到過雲南的食客對它的了解還很有限,以至於有人誤把米線當作“南方的面條”,殊不知這過橋米線裏蘊涵著諸多學問。 ?
原料豐富有人把過橋米線比為小型精品宴席,這個比喻壹點都不為過。傳統的過橋米線其湯是用壯雞、肥鴨、鮮豬排骨、筒子骨等入壹鍋燉制而成。配菜包括雞脯、豬脊、肝、肚頭、烏魚、魚肚等十幾種,作料則有豌豆尖、菠菜、彎蔥、草芽、姜絲、豆腐皮、筍片、鵪鶉蛋等。北方經營的過橋米線湯底大體與傳統米線相同,只是在配菜上適當添加了符合當地口味和飲食習慣的菜品。 ?
吃法獨特吃過橋米線要用高深的大碗。大碗盛湯上桌後,先要將鴿蛋、鵪鶉蛋打入湯裏,然後依次放入各種生肉片,用筷子輕輕撥動,霎時就熟。肉熟後再入各種鮮菜,淋以辣椒油、芝麻油,最後再下米線,小心喝上壹口鮮湯,再啜下米線,鮮濃鹹香的滋味便在舌尖彌漫開來。這樣的吃法像極了我們熟悉的火鍋,只是比火鍋更方便快捷、營養美味。 ?
營養健康過橋米線用的是雲南的線米,並對線米進行脫糖、脫脂加工,非常適合糖尿病人和欲保持身材的女孩子食用。米線的湯底用老雞、豬骨、牛骨等高營養材料熱燉而成,湯中的精華獨具滋補功效,而葷素搭配的配菜更是講究營養均衡,讓人們享受美味的同時擁有健康。 ?
獨具風味過橋米線流傳至今與它的風味獨特不無關系。將配菜和米線下入湯中後,碗內紅、白、黃、綠交相輝映,各種主配料調和成濃郁的香味,米線在濃湯中呈半透明狀,口感爽滑、咬勁十足,在濃湯中被泡透後鮮美無比。海味的鮮、肉脂的香、高湯的濃融合在壹起,直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