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著名的小吃集中在西街、關悅廟、景清廟和莊府巷。去散散步,看看妳能不能吃飽喝足,壹天八頓,實現無壓力。讓妳看看我們四個人在泉州吃了壹整天的特色小吃。
特點:位置不錯,燒肉餡餃子的醬料很獨特。
壹大早在泉州下了高鐵,打車去東街吃早餐。選擇這所房子有兩個原因。第壹個是位置好,緊挨著西街和中山中路,去開元寺吃的喝的都有。第二,它的聲譽很好,在各界朋友的推薦下,妳可以看看這壹家。
環境:
位於東街騎樓壹樓,店面不大,但裝修比較新,桌椅也很幹凈。在入口處點菜,妳壹坐下食物就上來了。
味道:
【招牌扇貝水餃】,侯阿婆家的招牌水餃,壹個很大,扇貝、五花肉、生蠔的分量都挺滿意的。在味道上,它與在廈門吃的肉餡餃子有很大的不同。這裏的沙茶醬加了花生醬,辣醬的味道不明顯。粽子包得很緊,但吃完米飯和材料後,它打碎了壹個碗,只是將碗底的醬料包起來並破壞了它。
肉燕湯又名太平燕,是福建福州的傳統小吃。制作燕子皮,豬肉壹定要選擇後腿的瘦肉,搭配上面調好的紅薯粉,而且肉粉比例剛剛好;通過精細復雜的工藝手工制作而成,薄如白紙,色澤如玉,口感軟嫩韌有力。雖然和北方的餛飩差不多,但福建的肉燕個頭小,不是主食而是小吃。
牛肉湯,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泉州的傳統特色美食,屬於閩菜。入秋後,天氣轉涼,喝壹碗牛肉湯是泉州人在這個時候補充身體的常見事情。處理後的牛肉已經失去了粗纖維的味道,反復拍打後又軟又滑Q彈。
地址:東街59號(中國工商銀行斜對面)
營業時間:8:30-21:30。
人均消費:12元
特點:當地商店種類繁多。
環境:位置超級好,幾步之遙就是古城地標鐘樓。
店裏很寬敞,裝修和座位安排都充滿了鄉土氣息。攤位上的大照片配上文字,引起了很大的食欲。早上吃了後埔,晚上來吃這家。
口味:選擇太多了,包括十多種粽子,還有沙茶拌面和肉燕湯等當地特色小吃。價格比侯奶奶便宜壹點。
【紅燒扇貝餃子】,餃子很大,材料是扇貝、五花肉和蘑菇。扇貝更貴也更小。醬料依然是沙茶、花生醬和辣醬,脂肪豐富的肉餡餃子邪惡可口。
沙爹面【大腸】,沙爹面終於吃到了,但是比廈門的還難吃。沙茶中加入了花生醬,有點粘稠。廈門沙爹面的配料甚至比面條還多。這裏的面條很大,醬汁太稠了,壹個人吃不完。當然,12元的價格非常便宜。
【肉燕湯】,肉燕比較大,形狀長而方。關鍵是肉的顏色可疑,呈淺粉色。不知道什麽原因造成的,味道還不如侯阿婆。
櫃臺還出售真空包裝的粽子,適合作為禮物。但是壹個肉餃子又重又便宜,所以很難帶回家。
地址:東大街27-29號(鐘樓旁)
營業時間:7:30-21:00。
人均消費:12元
特色: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所有食材。
石花膏是閩南的特色小吃,在其他地方很難見到。主要是因為當地的食材和閩南的夏季氣候,人們喜歡吃。石花膏乍壹看還以為是石膏,完全不壹樣。滿天星是壹種海水植物。當它被收集和煮沸時,它就變成了半透明的石膏。
吃的時候用刨子刮條,澆上蜂蜜水,撒上各種澆頭,就成了夏天閩南人人喜歡的街頭甜點——四果湯。功效和東南沿海的草壹樣,解暑降溫。石花膏看起來像果凍,但口感脆嫩。
環境:
這家店很小,藏在人民政府旁邊。只有幾張桌子,但客人流動特別快。因為是街邊小吃,大家又渴又熱,進來喝壹杯就走了,坐的時間不長。
櫃臺裏的食材琳瑯滿目,有薏米、綠豆、紅豆、蓮子、白木耳,各種水果,如菠蘿、芒果、西瓜等。,還有壹些是蜜餞、仙草、芋頭、布丁、圓子,我的天,瞬間選擇障礙。
味道:
清澈涼爽的水,石花糊是qq的果凍口味,壹個人可以選擇四種配料,甜綠豆和紅豆,酸甜芒果和糯米芋圓是我的大愛。物美價廉,7塊錢壹碗,要是夏天在北京也這麽開心就好了。
地址:莊府巷人民政府南50米。
營業時間:12:00-22:00
人均消費:7元
特色:正宗福建小吃,壹鍋即可當正餐。
姜母鴨是起源於泉州的福建小吃。東南沿海喜歡吃家禽。除了尊重原汁原味外,泉州加姜和醬油的做法很受北方食客歡迎。
環境:
這個家族在泉州有很多分店,而土門街總店就位於關帝廟景清廟旁邊。玩累了就過來吃飯。環境是壹家普通的餐館,但是吃鴨子很費時間,而且店面很寬敞。據說旺季往往會不相上下。
味道:
在小吃攤前,妳可以看到幾排爐子,每個爐子上都有壹個砂鍋,裏面放著壹只姜母鴨。鴨子煮得慢,所以不及時,所以可能要等壹等。
當妳打開砂鍋時,妳會發現壹股濃郁的姜香味,清甜清新的醬油非常誘人。有了這兩種味道,鴨子本身的腥味就消除了很多。除了姜母鴨,店裏的鴨胗更像是小吃。壹個大的,超級瓷,Q彈的口感,非常好的味道。6元壹個,路過的時候買點帶走就行了。無論是熱吃還是冷吃都很好吃。
地址:土門街總店
營業時間:9:30-21:00。
人均消費:20-40元
特色:開元寺邊上的面糊,路上壹碗。
環境:東街經過鐘樓,就是西街。因為離開元寺近,鋪面多,商家多,遊客多。這叫熱鬧。在樓下的小人行道上騎行是壹家典型的沿海小吃店。最裏面是廚房,半開放式,面糊的澆頭整齊地碼放在玻璃窗後面,壹目了然。
點菜的時候老板坐在櫃臺邊和妳聊天。門旁邊是幾個四人用的長桌,簡單明了,壹目了然。
味道:
我第壹次愛上面糊的機會是幾年前臺北西門町的阿宗面館。和壹群朋友,壹人端著壹碗肥腸面,蹲在西門町繁華的街頭,抿著熱騰騰的面條,記憶中的味道令人驚嘆。
之後每次去福建我都會到處找面糊的痕跡吃幾碗才罷休。臺灣省面行始於壹衣帶水的福建泉州,而泉州面行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正宗的面條是手工拉面,面條細如發絲,煮熟後透明,入口柔軟。如果妳身體虛弱或口腔不好,喝壹碗面糊可以快速補充營養和熱量。
曾家的面醬比較典型,而泉州的面湯比較稀。澆頭有幾十種,主要是豬水、豬內臟或少許海鮮。
強烈建議點壹根油條,油條要炸兩次,這樣特別脆,口辣的面糊很棒。
地址:西街17號
營業時間:6點至23點
人均消費:10-15元
特色:閩南小吃——炒醋肉和炒海苔
這個沒有招牌的地攤據說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每天下午到晚上,我們賣炒醋肉和炒海苔。許多當地人騎著電動車,在攤位旁邊剎車,買幾塊錢的醋肉帶回家,晚上還會額外增加壹道肉菜。
醋肉的做法和原理有點像北方的糖醋裏脊,主要有兩個區別。第壹,泉州的炒醋肉用的是瘦豬肉,不限於裏脊肉;第二,泉州炒醋肉就是不用勾芡,醋味和甜味都融在面糊外層了。
這家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攤有著非常實在的價格。剛炒好的時候幾塊錢壹袋最好。我們站在街上,吃了幾口熱空氣。攤主給了我們兩塊炒紫菜讓我們品嘗。用紅薯粉和紫菜炒也是壹種非常香的食物。高熱量,累了就吃幾口,瞬間回血。吃不完的是涼的,晚上繼續吃味道很好。
地址:胭脂巷3號毛仔牛肉狗鵝火鍋城斜對面(深滬海鮮館旁)
營業時間:16:00-20:00
人均消費:5元
特色:西街值得壹吃的特色小吃。
西街上的小吃店壹家接壹家,被前來旅遊的朋友帶火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網絡名人。
走來走去並沒有吸引我,但我被吳阿姨流水般制作麻餅的過程迷住了。
馬麗說,它簡單來說就是糯米制品,但實際上原料相當多,包括上好的糯米、豬油、芝麻、花生、冰糖等。閩南人喜歡吃年糕。當地的糯米粒粗而短,粘度介於糯米和梗米之間。糯米粉非常適合做年糕或年糕。
現場的阿姨熟練地制作了麻餅。把做好定型的面團碾碎,加入炸好的酥皮、少許芝麻糖和花生,包好丟進花生粉裏滾幾下,熱乎乎的面團就做好了。2元,咬壹口軟糯,外酥裏脆,又甜又鹹。真的很有特色。
地址:西街119號
營業時間:8:30-21:00。
人均消費:2元/單位。
特色:美味甘草果,潮汕特色
我從潮州之行愛上了甘草果。乍壹看,甘草通常被視為中藥。在潮汕,甘草是特色小吃。我這次路過泉州,就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
窗戶正對著街道,沐浴在甘草水中的水果美人躺在果盤裏,等待被翻面。當他們看到這壹幕時,他們會反射性地咽下口水。。我們選擇了水果,把它放在壹個盆裏,然後稱重。價格比預期的要貴。
我們選擇了芒果、草莓、青芒果、楊桃、蓮霧和番石榴。包裝時,三種蘸粉分別裝在小盒子裏,分別是陳皮粉、姜粉和梅粉。把它帶到茶館去。喝茶很好。
地址:土門街92-94號
營業時間:10:00-22:00
人均消費: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