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美食家的人物介紹

美食家的人物介紹

《美食家》不是所謂重大題材或反映歷史鬥爭的宏篇巨制,但人們卻可以聽到歷史的足音,深切地感受到歷史發展的脈搏。朱自治壹生忙著的就是如何吃,如何讓自己壹天吃得稱心如意。舊時代他靠祖上留下的房產生活,時代變了,他也只能謀求吃飽,吃出點意思來。後來竟也能由壹個渾渾噩噩的吃客變成了社會名流“美食家”。高小庭壹心為人民服務,但他的簡單的“大眾化” 導致群眾生活的貧乏化。他原以為這僅是幹預朱自冶的紙醉金迷的生活,實際上卻違反了人民的心意, 將蘇州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夷為平地,這本身就是壹種政治性的失誤,連人民也向他提意見,只有他從多年的經歷中學會用復雜的多層次的辦法滿足人民需求時,問題的解決才露出壹點端倪。作者從“宏觀”著眼而在“微觀”落筆,這篇小說表面上大講“吃經” 的小說,在壹大堆有關吃喝的有聲有色的描繪中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在“吃”中發現壹部人的歷史、社會的歷史,巧妙地讓讀者從壹個特殊角度的“窗口”作觀察點, 縱覽了三十多年工作中“左”傾幼稚病和實用主義的不可低估的危害性,藝術地概括了建國以來幾個歷史階段的經驗教訓,將“凡人小事”與整個國家的政治脈搏緊緊相聯,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促使讀者“深思”。

《美食家》意蘊深刻、豐富,以探討文化問題為主,但又不局限於探討文化問題。小說雖然主要寫壹個以品味佳肴為職業的人“吃”的歷史、生活際遇及其精神風貌,但並非僅僅把“吃”作為壹種生活現象、生理需要來描寫,而主要是把“吃”作為壹種特定的文化形式來描寫,挖掘其社會、歷史意義。作家是通過對“食”這種特定文化形式的描寫思考整個文化問題,並將對文化的理解與評價通過朱自冶和高小庭這兩個既對立又統壹的形象體現出來的。朱自冶體現著高雅的文化,但這高雅卻建立在以剝削為主的生存方式上;高小庭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卻曾表現出壹定程度的愚昧。這兩個人物身上被肯定的因素的統壹——高雅的文化形態與健全的生存方式的統壹,才是理想的人生。 敘事手法

《美食家》以人物命運的曲折發展為主線,將朱自冶有吃、無吃的不斷反復的過程和高小庭的反對美食到重視美食的過程交錯推進,敘事藝術語言上借鑒了傳統話本和蘇州評彈的藝術手法,地方色彩濃厚,流溢著市井民俗的氣息,註意寫人物心理變化的細微性和合理性。寫高小庭同朱自治關系的多次變化,和對朱自治態度上從厭惡到略有同情以至有所警惕的變化,既細致合理而又富於戲劇性,受到評彈藝術很多影響。結構上也脫胎於話本,小說基調緩慢悠然,即使寫“文革”的部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也並不火爆。

人物塑造

作家選取精巧的表現角度,緊扣人物關系,安排情節和組織素材,就避免了對人物言行平面化的描摹,而是徑入肺腑,直撕靈魂,傳神地凸現了人物鮮明的個性特色。作品沒有把資本家遺少朱自冶完全塑造成壹個遊手好閑、好吃懶做的無賴形象,而是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忠實於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朱自冶迷戀“美食”式的逍遙生活,但也富有同情心:從未真正難為過借居的“我”與母親,常常將零錢塞給“我”並以“給妳給奶奶買肉吃”為由使我不至於太難堪;公私合營時,“我”的改革措施惹惱了朱自冶,他居然當面同握有權力的“我”頂撞,盡管最終被“我”的“革命大話”嚇退,也足以顯示他的幼稚和單純。

《美食家》在塑造人物時註重的是整體,而並不始終環繞壹個人物進行多層次多側面的性格發掘。作家運用的散點透視,朱自治是整部作品情節的生發點、扭結點,卻不是始終處於唯壹的中心位置,隨著情節開展,小說的中心不斷移動,時而是朱自治,時而是高小庭,時而是包坤年,最後是孔碧霞,構成了作品的網狀結構,而在這個整體結構中朱自治的位置和點與點之間多種復雜微妙的關系,最終完成了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朱自冶作為 壹個“吃”的體現者,盡管本身沒有什麽太大的價值,但是壹旦他處在整體的關系之中,他獨特而又略帶喜劇 色彩的命運浮沈就產生了壹種奇異的藝術效用。解放前,他作為壹個有錢的吃客而得到社會普遍的尊重;解放了,他又因為吃而成了“廢物”,被社會無情地奚弄;最後,同樣因為吃,他又突然變成“奇貨”而被某些人 奉若上賓 。 在這陰錯陽差、顛顛倒倒的世界中,朱自治的性格是靜止的,缺乏可變性,他被動地接受社會的懲罰和獎賞、冷落和款待,既反照出歷史的某種曲折多變性,人物本身又極富於存在感。而小說中朱自冶的個人生活經歷的橫向展開,雖遊離於作品的主題之外,卻構成了這個人物的生動活潑性。環繞這個人物,作品穿插進大量的世態民風的描寫,使作品趣味盎然,在審美上引起讀者***鳴。

幽默風格

《美食家》中關於蘇州菜的制作及吃法的敘寫筆調從容疏朗、語氣輕松閑適、意趣細微瑣碎,渲染出壹種輕靈幽默的氣氛。作者的手法多種多樣,以典型化的描寫,誇大生活現象中的不合理因素,以真切的心理剖露,顯示人物的單純和幼稚,便是釀造出幽默效果的主要手法。如高小庭對於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曾經有過錯誤的認識,以致看到花花綠綠的大菜館就想像賣火柴的女孩是死在這菜館的櫥窗前,這種真切的心理描寫,生動地顯示了高小庭年輕時的幼稚和淳樸,具有明顯的幽默效果。 另外,作家在敘述和描寫的過程中,加入壹些議論性因素,但並不是就事論事的說理,而是屬於旁逸斜出的詼諧,更突顯作品的幽默感。比如,交待朱自冶專吃 “頭湯面”的嗜好後,緊接著就是壹句煞有介事的議論:“吃的藝術和其它的藝術相同,必須牢牢地把握住時空關系”,看似為朱自冶的怪癖尋找理論根據,實際上寓諧於莊,機智地調侃對朱自冶無聊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