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日本人另外的稱呼關於吃魚不吃肉

日本人另外的稱呼關於吃魚不吃肉

素食主義者

扶桑人

東洋人

天皇子民

大和民族

日本古代朝廷於八世紀首次發下“肉食禁令”,之後天皇又持續發下數次詔書,貴族階級才完全改掉肉食習慣。而當時的庶民都是在寺院學習文字,生病時也仰賴僧侶醫治,在庶民眼裏看來,僧侶是無所不能的“知識分子”,集眾望於壹身。因此,受僧侶教育影響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遠離肉食。往後壹千二、三百年左右,日本人壹直沒有吃肉食習慣。然而,實際上真是所有日本人都不吃獸肉嗎?並且持續了壹千多年?當然不可能。只是,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庶民們絕對不吃獸肉壹事,倒是事實。例如生病時,或天生身體虛弱的人,人們會默許他們吃獸肉,甚至鼓勵病人吃食這些“補品”。病人以外,則有壹部份所謂的“美食家”,是支撐獵戶生計的主顧。

12世紀日本開始進入戰亂頻繁是武士社會,首先上演的是同為天皇後裔的源、平兩大武士集團的激烈戰爭。源平時代的人們究竟吃些什麽?就從這個疑問著手調查吧!

似乎,平家被擊敗的原因並不僅僅限於公卿化的腐敗墮落,食物的差異也是其另壹要因。對於此方面的深究,想必大家也是很有興趣!

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平家撤至水鳥的羽音,於此進行源平時代決定性的戰役——“富士川合戰”,恰恰是這壹年,以京都、滋賀為中心的關西地區發生史無前例的大幹旱,饑謹頓起,連平日間農民們最珍惜的種子都被當作糧食吃掉,如此壹來,第二年開始,連續三年顆粒無收,關西壹帶餓殍遍地,哀聲四起(又是三年自然災害啊!)。連續三年的大災害,不僅奪去了無數下層農民的生命,也威脅到武家公方的統治。

那麽,平家和源氏的人們在此期間,究竟吃了些什麽呢?

首先介紹在饑謹發生前,有關於他們日常飲食的內容。平家作為武士階層的同時,也慢慢地蛻變為高居廟堂的優雅公卿。貴族華麗般的生活已經浸淫他們的身心,原先樸素良好的生活習慣早已拋諸腦後,日常生活習慣等皆陷入病態的惡性循環。

當然,他們的飲食在步入優越的貴族社會水準時,理所當然的產生不少貴族病。平家的人們常常喜歡所謂遠方各國進貢的食品,而這些食品為了保質,鹽份多且堅硬難以消化,比如,撒有大量鹽份的鹹魚幹,蒸幹的玄米之類。平家人吃飯時,幾乎不碰蔬菜,象征性的用筷子略夾壹些而已。營養的失調可見壹斑。由於佛教和迷信的束縛,往往導致營養不均衡,並且飲食在佛教思想中卑微的地位,常常控制住人們的欲望,不令攝取更多有益身心的營養。由此所引起的惡果大概就是政權滅亡的伏筆吧。

《源氏物語》和《枕草子》對於飲食壹事幾乎不怎麽提起(這可以與我國的《紅樓夢》相對比)。平安末期的飲食生活中,肉食這壹塊漸漸談出,常常連吃魚都要禁止。在藤原家定的《明月記》中有著“得病就是因為吃了魚,我恥於此事啊”這樣的懺悔。文學中關於食物調理,味覺享受等事情,除了在日記以外,幾乎沒有更多的描述,這與今天媒體中鋪天蓋地的飲食文化介紹天壤之別。

另外,平家的人們經常過著足不出戶、運動不足的生活,並且不喜歡沐浴,毫不講究個人衛生。特別是女性,由於住在內府深宅,不與外界接觸,常常死於結核病,並且腳氣和皮膚病也往往困擾著她們,而我們平時所看到如浮士繪上幽雅公卿的腐敗生活,其實與現實相差很遠。

那麽,與此對比的東國武士們的飲食生活又如何呢?

講究飲食質量可以說是東國武士們的特征,他們擺脫了佛教、迷信的束縛,既吃鳥獸類等肉食,攝取大量動物性蛋白質,也常常喝味噌湯、吃梅幹等壹些酸鹹類以助消化。

並且,通過在東國大山中不懈的武藝鍛煉和長途跋涉的修行,有著健康良好的生活。僅此壹面,就可以比較出兩家武士在體力上的差別。如女性般體格的平家武士,恐怕很難戰勝強壯如牛般的東國武士。

再加上,從公元1180年開始的三年饑謹,僅發生在關西地區,東國卻是壹片豐收良景,形勢更有利於源氏。不過,對於要備戰籌集軍糧的賴朝源氏來說,完全靠在東國收集糧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準備數萬軍馬的糧草變得非常困難。

當時,士兵每人每天所需糧食為八合至壹升,原則上自備,但進入長陣後則可由主君供給。大體上是幹飯加水、湯之類浸泡著吃,其他的如味噌丸子是最適宜補充鹽份的食物,這在戰國時代可謂是至寶,信長、秀吉、家康奪取天下無不是靠此。

給於士兵每人壹日壹升米,壹萬兵每日需要二百五十表(壹表合四十升),十萬兵每日就必須兩千五百表,再加上軍馬所需的大豆,壹頭每日約需三升(馬比人吃得多)。如此考慮下來也是相當龐大的壹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