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家鄉的肉糕作文350字

家鄉的肉糕作文350字

我的家鄉麻城,在大別山南麓,有壹道最出名的菜——肉糕,為附近壹帶方圓壹百裏特有的傳統佳肴,已歷經多少代多少年而不衰。

麻城肉糕實為“魚糕” ,主要由魚肉加以適量苕粉、少量肥豬肉精制而成。

其制作原料成本較高,工序算是繁多,好吃的東西總不是多麽簡單能夠做出來的:

1、 將鮮魚去刺去皮,豬肉去骨剔皮,均剁碎。如果碎得不充分,最好進磨子磨細成漿狀。

2、將苕粉、清水、食鹽按比例放入盆內與肉漿攪拌,加入碎姜沫。叫做打“肉糕芡”。

3、將“ 芡” 倒於以荷葉或豆皮鋪滿底格的蒸籠內,用刀刮平,放入蒸籠,先猛火蒸30-40分鐘。(家庭做少量的,電飯煲蒸即可)

4、揭開籠蓋,“芡”已大致凝固。將生雞蛋汁抹在肉糕上面,再細火慢潤之。

5、繼續蒸20分鐘,聞香氣可出籠。出籠後,切成扇形的四塊。大功告成

剛出籠的肉糕滑軟香嫩,人稱“吃熱肉糕”。其余的待冷卻後,切成長方形條片狀,可以做菜、做湯、煮火鍋,想怎麽吃就怎麽吃,不斷口味香濃,煮起來還十分方便。它秋冬的保質期在壹周左右,如冷藏時間可以更久。

麻城農村赴宴,壹般說是“肉糕席”。肉糕是擺在“洋菜” 之後的第二道菜,整齊地碼在大品碗上,似城墻壘起的寶塔。人們吃起來,順著“城墻”壹塊壹塊地“拆”,然後說壹些吉利的話。往往是誇獎肉糕做得好,主人家愛好(愛客)之類的話。

肉糕已經作為壹種悠久的文化,融進了麻城人的骨子裏。沒有哪個麻城人是不愛吃肉糕的,特別是在外的遊子。每到臘時臘月,仿佛聞到了蒸肉糕的香氣,恨不得長個翅膀飛回去。

每到臘月二十四,家家開始準備剁肉糕。“二十四,溯魚刺”,是因為做肉糕的時候剔出許多魚頭魚刺,不能浪費了,所以才有溯魚刺的民謠。 快過年的 那幾天,村村寨寨響起有節奏的刀剁聲。如果在路上碰上熟人,最有可能問的是:“年辦畢了嗎?肉糕剁了冒?”可見,肉糕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必須品,沒有肉糕,不算過年。 “年糕年高”,預示著壹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大人小孩步步登高。

我記得,小時候,我家蒸肉糕總是在晚上,那天晚上我壹般趕都趕不走,快活地興奮地圍著竈臺轉,等著吃熱肉糕。蒸肉糕的過程是虔誠的,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大人總是囑咐我們莫說破口話。肉糕出籠,壹律攤在篾制的涼席上,這塊摸摸,那塊摸摸,恨不得要多吃幾塊才好。可是,不能“叫花子放不得隔夜糧啊”,大人說。只有咂巴咂巴嘴余興未盡地去睡了。

過去主要是過年和辦宴席才見得到的大菜,現在生活過好了,街頭裏弄都有專門現做現賣的,以“白果肉糕”最為正宗。現在每每回到麻城,也總要買上壹兩方,帶回來。在我的影響下,全家人都愛吃,特別是兒子。不難理解呀,他身上本來就流著壹半麻城的血,焉有不愛麻城傳統美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