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軾的《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宋詞三百首 , 豪放 , 寫景 , 抒情 , 悵惘人生 譯文及註釋譯文
明月如霜般潔白,好風就如同清水壹樣清涼,秋天的夜景清幽無限。彎彎的水渠中,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露珠隨風落下,但夜深人靜,這樣好的美景卻無人看見。三更鼓聲,聲聲響徹夜空,壹片樹葉悄悄落到地上,輕音竟把我的夢驚斷。夜色茫茫,再也見不到黃昏時的景色,醒來後我把小園處處尋遍。
那長期在外地的遊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歸路,對著故鄉家園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盼盼已經不在,樓中的畫堂裏空留著那呢喃雙燕。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有的只是難了的舊歡新怨。後世有人,面對著這黃樓夜色,定會為我深深長嘆。
賞析上片寫夢醒,深夜寂靜,明月如霜,在彎彎曲曲的池子裏,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滾下了晶瑩的露珠。三更時分,夜深人靜,壹片樹葉落地都鏗然有聲,自己從夢中驚醒,夜色茫茫,踏遍小園尋找舊夢,卻無處可得。寫夜景,以夜間輕微的聲響襯托夜間的寂靜,寫夢僅用“夢雲驚斷”壹筆帶過,無處尋夢,不禁黯然神傷。
下片寫自己這個“天涯倦客”在清幽的深夜被秋聲驚醒後惟見“燕子樓空”,感到無限惆悵。接著便由張與關盼盼的故事引出對整個人類歷史無限深沈的感慨,昔日燕子樓中的舊事,已如夢壹般地逝去,而古往今來無數代人的歡樂、怨恨,又何嘗不像它壹樣也如壹連串連續的夢境?世人不明此理,固如大夢未醒。而大夢已醒的詞人自己,此時此地所感發的人生感嘆,在後人看來,難道不也是壹場夢!這種對人生深刻的思考,顯示了蘇軾內心對於整個人類歷史的懷疑和迷惘,表現了他對宇宙、人生以及整個社會進程的憂患情緒。結合現實處境,表達了自己盼歸難歸,觸景傷情,懷古傷今的感傷。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僅“燕子樓空”三句,便說盡張建封(當為張)事,寫景如畫,感情濃郁,具有強烈的抒 *** 彩。低沈而感傷的情緒正是詞人厭倦官場的心緒在詞作中的藝術折射。詞境的開闊,題材的闊大,又是詞人把社會、歷史以及對人生哲理性思考引入詞作的豪爽表現。
創作背景 鑒賞
上闋寫清幽夢境及夢醒後的悵然若失之感。起三句總寫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風,並小結以“清景無限”,賞愛之心已溢於言外。首句寫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和暢,清涼如水,把人引入了壹個無限清幽的境地。“清景無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後的情感抒發。“
下闋乃醒後述懷,語意沈郁而超然獨悟。換頭三句是實寫心境,寫在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遊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壹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此句帶有深沈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詞人無限的悵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詩雲:“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蘇軾此處當是化用杜詩,寫登樓後的思家心理。
詞人將景、情、理熔於壹爐,圍繞燕子樓情事而層層生發。景為燕子樓之景,情則是燕子樓驚夢後的纏綿情思,理則是由燕子樓關盼盼情事所生發的“人生如夢如幻”的關於人生哲理的永恒追問。全詞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風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曠,用典體認著題,融化不澀,幽逸之懷與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顯示出蘇軾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蘇軾
刷羽同搖漾,壹舉還故鄉。 帝鄉三千裏,杳在碧雲間。 磧裏征人三十萬,壹時回向月明看。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鄉國真堪戀,光陰可合輕。 壹去隔絕國,思歸但長嗟。 重到故鄉交舊少,淒涼。卻恐它鄉勝故鄉。 門有車馬客,駕言發故鄉。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壹絲絲。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